庭燎

阅读、回忆和记录

这两天想买一点装饰品放在家里,找来找去没看到什么合适的,倒是发现所能想象到的样子,都是好几年前就已经了解的东西,无论是画、瓷器还是其他摆件,五六年以来,在艺术欣赏方面似乎没有什么进步,说不定还有些倒退。

上一次写剧,还是快六年前的事情,最后一次看剧,差不多是5年前,那次看的是音乐剧《梁祝的继承者们》,后来,22年在北京逛书店,还买过一本特价的书,应该就是梁祝的剧本。16年在北京,看话剧、逛博物馆、艺术馆,基本是一次艺术之旅,22年的时候,疫情之下博物馆不好约、逛馆子也比以前热了许多,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居然没看过一次话剧,也只去过一两次馆子。

第一次想去电影院看电影是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巧合的是,一代宗师正好是王家卫在繁花之前的最后一部电影,那正好也是冬天,几乎是整整9年之前。也许是对一代宗师实在太过熟悉了,看着繁花的画面,时不时地就会回想起电影的画面。

繁花的画面在电影中不知道算不上特别,但是在电视剧中绝对是极具标志性的。整部剧我看了大概两周,除了剧情紧凑不至于让人快进,更重要的是,画面的精致让人不禁停留。家里的电视坏了很久,还在去年新买的电脑显示屏足够大,就是不能躺在沙发上看,整部剧几乎都是在小小的书房里正襟危坐看完的。晚上关着灯,画面风格、剧情节奏和电影几乎没什么区别,白天拉着窗帘,透过淡黄色的窗帘,光线和剧里的色调一模一样,彷佛进入剧里观看。

  • 繁花的剧情其实很简单。即使是从叙事方式的角度,繁花比起一代宗师,故事线要清晰很多,比起那些没看过的王家卫电影,估计更是容易理解,大概是处于电视剧的处理。故事的主角是阿宝,一手股票一手外贸(贸易),不过在电视剧的主线剧情里,基本上是在两方面的高光-撤退。故事的三个女主角就是这样嵌入主线的,汪小姐是贸易线的搭档,最后阿宝在某种程度上将贸易给了汪小姐,或者说,汪小姐自己开创外贸事业,某种程度上是外贸这一路线的继承者;李李帮助阿宝从股票交易参与者提升至更高级的操作者,同时带来了高光和高风险的契机,最后和一同阿宝退出股票市场;玲子的角色比较特别,在前期,是阿宝事业步入正轨的转折点,在中期,是阿宝事业后方的托底,但这些都不算剧中的重点,最后的分道扬镳,才是阿宝与股票、外贸的彻底分别。

  • 画面的流光溢彩和情节的此起彼伏相互交织,贯穿主题的繁花落尽、曲终人散、曾经沧海难为水,又有像雪芝家中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黄河路的起朱楼、宴宾客,隐隐透着些“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又更像是“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不论是色调的精彩,还是剧中生活的略显浮夸,都有些远离90年代的底色,但其实处处透露着传统中国为人熟知的意象。

  • 繁花落尽才是全剧真正的主题。故事的主体是宝总从高光退回阿宝,李李在黄河路风光一度,似乎功成身退、金蝉脱壳,其实不过是完全对过往的救赎,玲子到香港,彻底与上海的经历和繁华告别,汪小姐从27号下海,与其说奔向未来,也许进入下一个高光-撤退周期。潮起潮落、斗转星移,个人更多是随波逐流,如阿宝一般,在黄河路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一般,但最后所求的也不过只是留个种花的去处。剧中人物基本都有个过得去的结果,散场时,好的不过是追随时代的风潮、次一等的也只是不得已的回心转意。但同时,即使不考虑主角们从这些经历中得到什么,就如那张沃尔玛订单,不论是宝总、汪小姐还是其他人拿到,最后都是工厂生产了一片牛仔裤,沃尔玛销售、超市的人们购买,最重要的结果都是类似的。

2023读过的书

stat: paper 15, e-book 20

2023年4月2日

  1. [美]Gene Kim, Kevin Behr, George Spafford, 成小留译,凤凰项目,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
  2. 田青,禅与乐,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
    电子版:
  3. [美]理查德·费曼,朱宁雁译,发现的乐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

2023年5月24日
4. [德] 罗尔夫·莫里安, 海因茨·温克劳,王海涛译,查理·芒格投资精要,中信出版社,2023年
电子版:
5. 张小泱,神奇的北魏,四川文艺出版社,2023年
6. 饶胜文,大汉帝国在巴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
7. 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

2023年6月25日
8. [德] 罗尔夫·莫里安, 海因茨·温克劳,赵禹霏译,彼得·林奇投资精要,中信出版社,2023年
9. 温功义,三案始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阅读全文 »

1 故宫和其他

1.1 故宫的春雪

几次在北京出差,住在北京的时间加起来接近两年,一共遇上三场雪,前两次的雪都很小,至少地面上基本没办法形成积雪。这一次运气比较好,周五下班的时候开始下的一场大雪,周六正好赶上去一趟故宫。不过这是一场倒春寒的雪,周六的温度已经比较高,大概上午10点以后就很少有积雪能够留下来,好在故宫足够大,有些地方阳光照射不到,积雪停留的时间长了一些。

  • 故宫红色的宫腔、金黄的琉璃瓦,高大肃穆的宫殿,配上银白色的雪,正好在原来庄重浓烈之外,增加了许多清冷,这也是故宫雪景最主要的特点。不过,要论景色的美好,我更偏爱那些非典型的场景:
  • 初春的柳树呈现淡淡的绿色,披上一层薄薄的白雪,彷佛是在画中,雪下的宫墙颜色淡了一些,从外面看去,更像是山水画中点缀的建筑。
  • 风吹动起屋顶的雪,小院子中像是正在下雪,梅花正在开放,枝头上花朵与白雪交错,树下的太湖石错落地粘上一层雪,从窗里往外看过去,很有些冬天在园林看雪景的趣味。

Annual_2022_35.jpg
Annual_2022_36.jpg
Annual_2022_37.jpg
Annual_2022_38.jpg
Annual_2022_39.jpg
Annual_2022_40.jpg
Annual_2022_41.jpg
Annual_2022_42.jpg
Annual_2022_43.jpg
Annual_2022_44.jpg
Annual_2022_45.jpg
Annual_2022_46.jpg
Annual_2022_47.jpg

这是我第三次到故宫,第一次是跟着旅游团,只是看了看中轴线上的几座宫殿,第二次逛了一天,把各处宫殿和馆藏都看了一遍,只是还没到故宫的花期,多少有些遗憾。这一次是为了看雪景去的,就雪景而言基本符合预期,不过疫情以来博物馆的游客越来越多,观展的人数限制越来越少,多数还要提前预约,几乎没看上像样的室内展览。

阅读全文 »

  • 在北京待了快一年,回来的时候所有的植物都已经干枯了,屋子里需要替换一些植物,绿萝从各方面来说都是最为简单的,所以买了六盘绿萝。
  • 从北京回来正好是过年前几天,花市人最热闹的时候。第一次逛珠海的花市,也许是在北京看惯了长在树上的花,绿油油的小树看上去少了些色彩,绚丽的花朵又多是开过就不再开了,转了一圈,跑了两个花市,最好买了两株瘦小的红枫。
  • 逛花市的时候看到一种树很有意思,应该是做出了盆景的样子,树叶纤细、树皮起皱、树干蜿蜒,还有点点小白花,很有一番趣味,不过现场看到那一棵比较大也比较贵,最后在网上买了两棵黄杨。
  • 去年9月的时候去了一趟植物园,植物园的南园和北园合并不久,以前没有去过,大概是季节原因,那个时候除了睡莲,只有温室还算有些意思。温室的大棚的门口,放着两棵小树,种在花盆里,叶色深红,甚至比不少秋天的树叶还要红,当时就想着回去之后要种上一些,于是买了六棵。
  • 回珠海之前的最后一次爬山,去了戒台寺,戒台寺以松树闻名,老者年至千载,种类多样,形态万千,由于长在戒台寺中,又与明清近代历史多有关联。戒台寺西院有一小片丁香园,据说是从圆明园移植过来的,树龄之长,在北京也少有。在北京看过不少次丁香花,最有意思可能是在中山公园,最大的一片应该是在园博园,不过那时候不在花期,于是买了四株丁香。之前买的丁香是老桩,一直看不到发言,又重新买了三株树苗。
  • 在北京的一年,补上了不少之前没看到的花,明城墙的梅花、颐和园的桃花、园博园的樱花、海棠花溪和陶然亭的海棠、圆明园的牡丹、中山公园的郁金香、植物园的睡莲,比较喜欢的其实是海棠、牡丹,甚至是没怎么看到的芍药,不过南北气候相差太多,能种的有限,紫薇花似乎在颐和园、圆明园里都有,复兴门地铁站门口似乎也有,于是就买了两株。这两天看到一张紫藤花的照片,当时想买的应该是紫藤花。
  • 适合广东的植物和北京有很大不同,理想的植物是乔木至少是灌木,能开花或者叶子有比较明显的颜色,然后容易养活。在网上搜了一下,又买了三棵红花檵木。
  • 阳台种的植物有一个月左右没什么起色,除了红枫甚至都看不出死活,为了能保持多一点的生机,买了四株桂花。
  • 做为填充阳台计划的另一部分,也考虑买一点适合种植的花。小时候家里种了好多兰花,楼顶有几十盆建兰,叶子很细,夏天开花。一楼种的好像是墨兰,春节前后开花,叶子肥大、深青色,开花时会有清香,完美地匹配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想像,于是下单了六苗兰花,收到时才明白兰花的苗是一盆花中的小植株。

2022读过的书

stat: paper 27, e-book 32

2022年1月10日

  1. 马骏、管涛,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年
    电子版:
  2. 王剑,王剑讲银行业,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

2022年2月28日

  1. 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北京出版社,2013年
    电子版:
  2. 少年怒马,鲜衣怒马少年时,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

2022年3月30日

  1. 刘勃,战国歧途,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年
  2. 刘勃,失败者的春秋,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年
  3. 刘勃,天下英雄谁敌手,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

2022年4月23日
电子版:

  1. 张嵚,大明王朝的复兴,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
  2. 艾公子,文治帝国,北京联合出版社,2021年
阅读全文 »

北京的大多数博物馆,排名比较靠前的那些,在上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基本上都去过了,今年除了故宫好像还没去过博物馆,除了旅行的心态上有很些变化,现在预约博物馆也确实是越来越难了。

  • 16年的时候,我去过两次园林博物馆,两次都在下午进去的,感觉整个馆不算大,但每次都是逛到快闭馆,被赶着出来。那个时候,工作人员都会说上一句,下次/明天再过来吧。一次是五月初,那时园博园和博物馆是通的,我逛了一半的园博园,然后进的博物馆,按照正常的出差期限,我大概在一个月后会离开北京,当时每周基本都安排了行程,不太可能去第二次。第二次是七月的时候,趁着天气好又去了一趟,出差虽然延期了,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所以,一直处于仿佛安排好行程的远方之旅过程中,下一次,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而且下一次或许还有其他的行程。16年在北京到处晃荡,有一天去智化寺,要穿过一条小巷子,走在明显有些老旧痕迹的路面上,我突然有个想法,北京的这些地方,可能会是我这辈子唯一到的地方。或许不止北京,我到过的江南、衡山、东北,走过的小巷、绕过的远路,可能有更多的地方,再也不会踏足,倒是像北京这样的,至少故宫、天安门之类的,以后到达的机会还是有的。
  • 今年旅行的心思淡了许多,最主要的是心里的负担多了许多,当然,到过的地方没有那么多想再去看看的。但有一点尤为神奇,当年信息远不如现在发达,但要找到一些有意思的地方似乎比现在的准确率还高,比如智化寺、比如园林博物馆,不知道是信息搜集的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年代,还是因为事前排除了太多选项。或许有一点心态上微妙的变化,既希望像一位远方的来客,不愿错过当地最为应时的盛景,又希望像一位初到的定居者,以日常的、慢慢介入的方式生活。但大为不同的是,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负担,要尝试获得定居的机会,或者说,构建一种能够自由迁徙的能力。
  • 园林博物馆对我而言算得上最为特别的一个馆。有室内园林复刻三处,室外园林三处,此前,我只在记录片中见过古建筑的复刻,当进入园林博物馆时,更为其形神兼备所惊叹。余荫山房、片石山房两处我都曾去过,博物馆的余荫山房完全聚焦在浣红跨绿,尽管没有玲珑水榭这一核心,但水面的缩小使其景致更为聚焦,入门处大榕树搭配一排暖气片,也很是有意思。片石山房的假山比起扬州的还要完整一些,以前还可以爬山去,相对来说,造景更显高远、深远,而何园假山与山墙搭配,更显平远。另外不得不说一旁亭子中的镜子,视野要比何园好上不少。最后是畅园,虽然我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比较模糊,但像无锡寄畅园、惠山公园还是有些影响,畅园这样的江南风格,是我最为喜欢的,每次去园博园花时间最多的也是江苏园,仿佛园林本来就应该是如此,院落、连廊、水面、假山和点缀其间的亭台楼阁。室外三园在北京还有留存的园林里不是出彩,但也各有特点,尤其是半亩园,16年的时候找个一圈,基本上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类似的了。园林博物馆的常设展也不少成体系的园林介绍,专题展更是常有惊喜,之前看到过一次以玉器模仿的青铜器,这一次的彩画也是难得的佳作,对于古建筑彩画的梳理十分完整。这段时间,我时不时得关注一下园林花卉和植物,另外两个专题展清供和瓷器中,确实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
  • 这次到园林博物馆是早上赶着开馆的时候去的,本来想着,逛一逛园子,看看有没有好玩的新展,两个半小时应该是足够的,没想到一圈逛下来,接近四个小时。这里面,常设展馆几乎是没有花时间逛的,或许认真地看,至少要五个小时。以前总觉得这是个精致的小馆,现在想来,和国博这样的“大馆”相比,也不见得小多少。
  • 以前到园林博物馆,有个重要原因,是北京难得见到水面,更不用说园林的水景。南方园林的风情就像是常年处于北方干燥环境下的调味剂,每次到来,总有说不出的舒服。不过,这些年对于闷热越来越觉得难受,北京这个夏天的清凉更是十分惬意。园林博物馆中的园林复刻,在空间上,把南方的清秀跨越千里带了过来,而我身处其间,已经不仅仅是感受在南方游园时的亲切,更有在时间上,与六年前过往自身的相逢,不满于那些未成的改变,感叹多年来的时光流逝。造园就像一切构建和创造的行为,深深地吸引着我,而游园,更像是某种时间和空间上共同的体验,这次的体验是区别于旅行的,但是如果作为日常,当我看着十岁不到的兄弟两人在山中寻路,想到的更多是,又需要什么样的其他日常来支撑,以及想象中的、理想的日常会是怎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