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
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经常看一些历史故事,后来买了一本东周列国志的连环画,书名是赵盾背秦,书中的故事已经忘记了,倒是有些人名还有点印象。后来又看了一些春秋战国间的故事,也浏览了史记,几个大国中特别留意齐晋,大概是那本连环画的影响,总觉得秦晋联系在一起。
自獻公為太子時,重耳固已成人矣。獻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
獻公二十二年,獻公使宦者履鞮趣殺重耳。重耳踰垣,宦者逐斬其衣袪。重耳遂奔狄。是時重耳年四十三。
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與壯士欲殺重耳。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過衛,衛文公不禮。去,過五鹿,饑而從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進之。
至齊,齊桓公厚禮,而以宗女妻之,有馬二十乘,重耳安之。
過曹,曹共公不禮,欲觀重耳駢脅。
去,過宋。宋襄公新困兵於楚,傷於泓,聞重耳賢,乃以國禮禮於重耳。宋司馬公孫固善於咎犯,曰:「宋小國新困,不足以求入,更之大國。」乃去。
過鄭,鄭文公弗禮。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適諸侯禮待之。居楚數月,而晉太子圉亡秦,秦怨之;聞重耳在楚,乃召之。
重耳出亡凡十九歲而得入,時年六十二矣,晉人多附焉。
(文公五年)冬,晉侯會諸侯於溫,欲率之朝周。力未能,恐其有畔者,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陽。壬申,遂率諸侯朝王於踐土。孔子讀史記至文公,曰「諸侯無召王」、「王狩河陽」者,春秋諱之也。
晋文公流亡这一段一直印象很深,一开始被追杀,在齐国留恋妻子,在楚国答应报答楚王,至于后来回国与介子推之间的事,这一段分开读来十分精彩,连在一起看却是另外一种感觉。文公出走时已年过四十,流亡十九年才得以回国,年六十二才得以继任国君,又终于会诸侯朝天子。
夷吾使人請秦,求入晉。於是繆公許之,使百里傒將兵送夷吾。
十一月,歸晉君夷吾,夷吾獻其河西地,使太子圉為質於秦。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
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秦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三十年,繆公助晉文公圍鄭。
(晋襄公)遂墨衰绖,發兵遮秦兵於殽,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
繆公於是復使孟明視等將兵伐晉,戰于彭衙。秦不利,引兵歸。
三十六年,繆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以報殽之役。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秦穆公与晋文公是同一时期的,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穆公在位三十多年,谋求东进,得到河西之地,但之后又遭殽之败,直到末年才败西戎,开地千里,天子致贺。将两人的生平放在一起看,多少有些相似,想象文公回国,穆公灭西戎十二国,该有怎样的感慨。
(孝公)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乃拜鞅為左庶長。
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八年,與魏戰元裏,有功。十年,衛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
(惠文王)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
十三年,庶長章擊楚於丹陽,虜其將屈丐,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
(昭襄王)十年,楚懷王入朝秦,秦留之。
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及東周君來朝。
二十四年,與楚王會鄢,又會穰。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去。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
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攻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令秦毋得通陽城。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前段时间coursera上有个关于秦始皇的课程,讲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我想起过秦论中那句“奋六世之余烈”。秦自秦孝公用商鞅,历经六代君主,一百余年,到了秦始皇也经过二十五年,才终于灭六国一统天下,可是传二世就被灭亡。自秦始皇以上到秦孝公,其间除了几个在位时间很短的,其他都是开拓霸业的君主,其兴也难,而其亡也忽,比起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更让人感慨。
引文出自《史记》,秦本纪,晋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