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之过剩

最近一段时间学术上关注最多的就是产能过剩了,现实中的报道、政策也有很多,更为学术的规范的整理都在另一篇文章里。这一篇更多是直觉的,不那么有逻辑性的。

产能过剩,如果沿用excess capacity的概念实际上更多是处于效率上的讨论,所以其定义关键在于产出小于产能,无论产能如何定义,总是一个虚拟的量,或者说“本应该”达到的水平。这是相对于生产者而言的,当然最终表现在社会福利上。国内所描述的产能过剩,往往包括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降,企业亏损,这样一些特征,实际上这更多是一种供给超过需求的“过剩”,与产能过剩不同,这种过剩是一种产品过剩,当然一方面是产能过剩了,但更重要的是,产出超过了需求。

实际上,到这里问题出现两个,一是产出的决定机制怎么使其超过了需求,二是预期错误还是需求受到冲击。实际上产能过剩很难解释产品过剩,因为产能可以闲置;过多的产出可以有多种解释,一是对未来的预期,认为未来需求回复,这是一种跨期的选择,但这部分应选择作为库存;二是市场竞争,包括扩大或保持市场份额,迫使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三是要素调整,不如劳动力调整不方便,对于企业而言更可能继续生产,因为可变成本实际上很小。很多文献都指出政府干预是企业过多的投资,但问题是只要企业目标是利润,其投资必然要带来效益,可能一些低价土地之类的资产的吸引,也可能是政府对预期的错误引导(这一点实际上有问题,多数企业是要承担自己行为结果的),更重要的一点还是需求冲击,这也是产能过剩似乎短时间内爆发的原因。

很多建议限制投资、有计划地淘汰产能,甚至对价格战本身表现出不满。但是考虑其他的两个行业:一是石油,二是互联网行业。世界范围内的石油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降,最终的结果——产量及分配——必然是各产油国博弈的结果。如果在钢铁、煤炭这样的行业,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地方大企业,如果按照全国层面的协商治理,最好的结果也是各地博弈的结果。当然并不是说这种结果本身有问题,而是这种机制是否是倾向于去发展的。互联网行业的免费几乎是把价格战贯彻得最彻底的,也改变了一些细分领域的格局(如杀毒),最终似乎也推进了领域的发展,实际上价格战的背后是行业的竞争性。

据一些报道所说的,一些企业已经进行了裁员,减产,并且重新回到盈利的正常路径上,而一些负债累累的大企业,裁员的推进十分艰难。另一方面,政策的引导似乎是让盈利的部门支持亏损部门,而不是裁撤,比如引导兼并而不是破产。这当然是多方面考虑的,如金融体系、就业安置等,但是这意味着,如失业救济、再就业服务等一些本应该政府做的事情又重新回到企业身上。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对一是对市场风险的隐性担保,扭曲了员工的选择和融资配置;二是政府部门在失业方面的救济没有正在改善,如果遇上下一次,又该怎么做。

历来危机中强调刺激需求,这次似乎更关注供给,当然实际操作还是很注重需求的。毕竟,真正的供给变化,无论是推动成本下降,还是结构改变,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如此一来,似乎又回到了多年来一直谈到的老话题:国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凯恩斯主义,只不过这次是在部分的危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