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
这是第二次到北京人艺看话剧了,北京人艺名气很大,不过从前两次看话剧的经验看,坐得太远欣赏到的终究太少。这次买了小剧场的票,果然更好地感受了一下表演的感觉,动作表情以至于眼神都能看得清楚,整场表演也很有味道。
表演上的讲究了解不多,只觉得演绎很生动,大多数地方夸张得恰到好处。整场剧似乎是语言之间逐渐推动,一开始没感觉出舞台的讲究,但是吴起夫妇自杀的那个横台配上不同的灯光确实让人感觉出了两人事去的不同场景。
这剧是改编自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融入了许多其他人的细节,比如张敞的画眉,白起的杀俘。欣赏这种太出名的故事总会有一些别样的困难,因为总会和历史上的记载去比较,更何况这部剧的主题还涉及到人生的选择。回顾关于吴起的历史,才发现这部剧选了一个很不错的人物样本,可是历史似乎更加有趣。
说起吴起,一直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离家前的那句话,
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剧里说这是与母亲的盟誓,似乎是年少时心高气傲的赌咒,但史记里却说
乡党笑之,吴起杀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
实际上更多是快意恩仇之后离家避祸。
回顾史记本传,吴起在鲁国杀妻求将实际上成功地获得带兵机会,并打出了名气。被鲁人排挤后,到了魏国,吴起终于成为大国诸侯的大将,并为魏国镇守河西,对抗强秦,并由此名显诸侯。史书写大将爱兵如子,这里的写法却有些独特,用了一位母亲的话: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似乎更加倾向于突出对士兵的态度从而使士兵效力这样的关系。
吴起在魏国无法拜相,又受排挤,这一点与剧中类似,但是变法之议却是要等到楚国的时候。吴起在楚国终于拜相,并开始了战国时期类似的变法过程,逐渐去除旧贵族的影响,可是楚王不久便死去,但是吴起又用了一个办法将变法推了一步。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剧中的吴起在被鲁君逐出后产生退意,可是从出卫国、杀妻求将、治兵、对魏国不满到最后伏王尸,看上去吴起似乎一直都很纯粹,目标明确而又率性敢为。我从小读史书便喜欢乱世,春秋、三国、南北朝,最喜欢的是春秋,一直以为是因为乱世有英雄、有故事,实际上后来才发现其实还有一点,乱世的规则更简单,也显得更纯粹,尤其是旧规则刚被破坏,新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春秋战国时期。
回到话剧的结尾,如果说吴起之死是见仁见智的价值观反映,这样的结局也还是可说得过去的。最后将整个故事归结于一个政治斗争的设局似乎又使全剧显得肤浅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