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2014
今晚吃饺子的时候顺便要了一份哈尔滨红肠,想起年初在东北的旅行,又买了一瓶格瓦斯。
年初的东北之行留下最深的印象是“远”,大概是气候和建筑风格的差异比较大。即使后来回想起来,感觉更多时候不是想再去一次,而是一种对过往远去的追忆。
从伊春说起
我印象中的冷有两种,一种是在镇江的雨夜,一种是在伊春的火车站。
知道伊春中这个地方还是我已经订了去往哈尔滨的机票之后,在同学的口中得知。我是坐着哈尔滨出发的火车到伊春的,经过一个晚上时间,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到的。那时我在哈尔滨两天已经比较适应东北的天气了,但出了火车还是把我冻得清醒起来。清晨的郊区道路上没什么人,车辆也不是很多,一夜过后已经有些饿了,身上穿着两件羽绒服,但仍感觉到空气似乎冷得发硬,那时候温度在零下30度以下。
我在伊春的时间正好一天,除了在街道上感受东北小城的气氛,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山上,我觉得那是真正在玩雪。那是伊春市区南边的一座小山,我们上山的地方并不是景区的入口,沿途似乎是个村落,屋顶和栅栏上对着厚厚一层积雪,那时我才感觉到了想象中的北方。上山的小路是有木台阶的,但被雪覆盖了,我很不擅长在这样的路上走,几乎走不了几步就会打滑甚至摔倒,倒在一层不知有多厚的雪上,却也不觉得痛。沿途的亭子里也是铺着一层积雪, 将座位上的雪扫去,用桌子上的雪捏个小人,感觉就像是一堆很轻的沙子,怎么也不成型。一段林间小路过后,我们开始沿着山上的公路走,公路的两边都是被汽车压得密实的雪层,中间部分还是比较松散,不容易打滑,走在上面还能听到一步一声沙沙的声响。公路虽然不太容易摔倒,但是很长,走的时间长了也很费体力,好在和德祥一块去的,要是一个人只走公路,大概天黑都下不了山。
哈尔滨的街道
东北的第一站是哈尔滨,到达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德祥带我去的酒店,只觉得一路上的街道十分密集,还有些是斜向穿插的。
接下来的两天,大部分是时间是在街道上走,几个比较有名的地方,果戈里大街,中央大街,圣索菲亚教堂,老道外,都是在街道上欣赏一旁的建筑和商店的装饰。走在哈尔滨街道上看着这些建筑,很有一种到了异域的感觉,似乎很多是巴洛克式的风格。在圣索菲亚教堂的几个厅里,有许多哈尔滨旧时建筑的介绍,其中还有很多留下来的。在老道外北边,靠近松花江处有做道台府,本想进去看看,发现是后来重建的,第一进庭中只有些残留的积雪,在哈尔滨的街道上倒是很少见。
在哈尔滨还有一处特别的地方,是松花江中一个岛上的冰雪大世界。被冰层封住的江面看上去格外平静。南岸有片地方覆盖着一层冰,被整理出来做为游乐场,我是从那里穿过松花江进入太阳岛的。冰雪大世界除了冰雕和冰灯,还有一些雪雕,我们到达的时候是黄昏,夕阳下的冰雪闪烁着点点光亮。直到夜幕下彩灯亮起,整个园区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灯光下的雕塑显得更像一座座通透的建筑。
沈阳:清、民
哈尔滨让人感觉更有“东北”味道,沈阳则更能与东北的历史联系起来。
东北的行程中最早定下来的两个城市之一,大概因为中街的建筑和一般的城市差不多,沈阳从一开始就给我感觉没那么特别。
在沈阳有一位无意中认识的师弟,他说了一句以为我是来看几座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致也没有错。清代以前东北甚至没有西北那么有存在感,所以古迹也就充满了近代的特点。沈阳故宫和北陵从形制到规模,都从充满逐渐汉化的游牧和偏居一方的王国的色彩。可是不想北京的古迹需要承担那么多游人,反而令人更感觉到真实的古老。
张氏帅府则又是另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近代张家父子在东北的一段段故事,加上香艳背景的四姑娘楼和有关西安的陈设,无时不让人思想那个距离最近,似乎具备了所有应有元素的乱世。张府一部分是古代样式的建筑,一部分是西洋样式的建筑,主楼前是高大的叠石假山,院子里还有纪念张作霖的小庙,四姑娘楼在后门出去的院外。一切似乎去古未远,又尽在咫尺。
在大连休息
从沈阳的北陵出来,一直感觉身上的羽绒服有一种木头腐朽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关系,身体也感觉不太舒服。于是临时决定到大连玩两天,实际上只有一天的时间。
虽说是休息,也不能再房间里度过,打开地图才发现大连的广场很多。于是在市政府前看骑警和马慢慢地散步,在星海广场感受北方的海,在中山广场的现代街道和老建筑间穿梭。行程上其实也不算很慢,还沿着海边走过一段山路,但当时大连的温度已经回暖,海的气息、伴随游人的缓慢的节奏,让我仿佛又到了在珠海的时候,却也是轻松了不少。
后记
这次去东北是在2014年2月的时候,这篇游记是从东北回来很长时间之后,大概在2015年1月开始写的,其时心境已经难以描述。决定去东北其实有些突然,虽然自己很早就有过这个念头,这里面也有许多其他人的原因:也许不过一两闲聊,但最终考虑的时候便集中到一起了。游记写的时间不同,写起来也就不太一样,伊春是有所感而发,大连则是旅行时本就是更闲适的心情,最后在北京完成了游记,北京距离东北很近,但是种种原因也没有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