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的勇气
这段时间有了新华书店的购书卡,也买一些平时不怎么看的书,人物传记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本《行动的勇气》,买回来一查豆瓣,居然是9.9分。其实整部书写得不错,几乎没有自传中常见的杂七杂八的故事,但是无论如何达不到9分以上。
本书的第二章对自己在学术界的经历进行了回顾,这些对他在美联储期间政策的选择和货币政策框架 调整都有影响。
后来,在1997年完成的一篇论文中,我和米什金回顾了较早采取通胀目标制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是否也能够通过这种方法受益呢? 我和米什金仍然认为通胀目标制将能够改善美国的货币政策。 伴随着通胀目标制,政策透明度将有所提高,塑造市场对于利率的预期,帮助美联储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不透明的政策将促使市场不停地做出不必要的猜测。
危机之前,一些危机后热议的议题已有所讨论,比如零利率约束下的货币政策,这是危机后非常规货币政策产生的重要原因。
11月,在一次题为“通缩:它会发生在这里吗?”的演讲中,我探讨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9月讨论过的一个问题:如果通胀率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而利率有削减到了零,那么是否意味着美联储就弹尽粮绝、无计可施了呢? 美联储可以设定一个高于零的通胀目标,以便为通缩提供一个缓冲区,或者说安全区。
经过几章的铺垫之后,终于提到本书的重点,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如何决策。危机发生的高潮和伴随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救助贝尔斯登而不救雷曼兄弟?本书重点进行了辩解。
美联储和财政部并没有刻意让雷曼兄弟倒闭,它之所以没有获救,是因为我们救助其他机构时采用的办法在雷曼兄弟那里行不通。 和贝尔斯登不同的是,雷曼兄弟找不到收购方,没有一家稳定的公司能够为雷曼兄弟的债务提供担保,并且让市场相信雷曼兄弟最终能够存活下去。 财政部不像处理两房的情况时那样拥有经过国会批准的资金。 雷曼兄弟和美国国际集团不同,美国国际集团拥有足够的担保品,可以为美联储的庞大贷款提供担保。 雷曼兄弟既没有看来合理、能够稳定自己的计划,也没有足够的担保品,可以为挽救危亡所需巨额资金做担保。
危机中救助金融机构是饱受质疑的,比如道德风险,救助措施的有效性。
我和保尔森尽最大努力去和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周旋……他们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救助华尔街那些贪婪成性的“肥猫”是严重践踏正义的举动,无异于让普通大众给华尔街送礼。 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即信贷状况恶化会构成一个严重的威胁。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低价购买资产,不会有帮助,如果提高价格,则对纳税人不公平。 这种观点忽视了我的一个主张,即资产拍卖会产生一个介于贱卖价格和持有至到期日价格之间的价格。
对于金融危机发生时的一些特征进一步考察,也可以看成美联储救助措施是一种依据。
当国会在1913年创立美联储时,就希望我们在金融恐慌中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为银行提供贷款。 这就要求我们在应对恐慌之际,既要防止批发融资市场上放款人和其他短期债权人发起挤兑,又要为范围更广的金融机构提供紧急贷款。 白芝浩从来没有考虑过美联储可能会跨越国界去充当“最后贷款人”,但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扮演的角色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的金融恐慌可能会外溢到美国市场上。
危机之后美联储采取了广泛影响的QE,还有扭曲操作,但是到了任期的尾声,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美联储如果将联邦基金利率重新上调,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也设想了一些新的措施:
一个办法就是为银行提供到期日更长、收益率更高的定期存款产品。 即以美联储持有证券作为抵押品,向证券交易商及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借款。
作为一部自传,书中也流露了作者自身的一些想法,比如对政治的厌烦
媒体和政客平时很少关注经济学家的言论,但如果这些言论具有足够的争议性(符合媒体的胃口)或者支持了某些人先入为主的观点(符合政客的胃口),那么经济学家的言论就会受到关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政策几乎不可能导致显著通货膨胀或者“货币贬值”。之所以存在这个观点,是因为有人误以为美联储是先印了一车车钞票,然后用这些钞票去收购证券。
当然,还有一些小故事,数量不多,而且最为有趣的只有一个:
我2002年加入美联储之际,就多次来他这里理发。在给我理发之前,他还给艾伦·格林斯潘、保罗·沃尔克和阿瑟·伯恩斯这三位美联储前主席理过发,并向他们发表过关于政治、货币政策和棒球的观点,他的一些言论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墙上写着“我的货币供给取决于你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