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汇率制度走向:将以谁为锚?

Ethan Ilzetzki, Carmen M. Reinhart, Kenneth S. Rogoff, 2017. “Exchange Arrangements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Which Anchor Will Hold?,” NBER Working Papers 23134,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这是一篇汇率制度方面的研究,作者通过对汇率制度的传统方法进行改进,划分了全球范围内国家实行的汇率制度,并指出各自盯住的货币,全文分两个主要部分,对方法的描述和对结果的讨论,方法部分将在以后整理。

导论

本文从汇率制度分类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

  1. 基于该研究对锚货币的分类,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支配性地位不亚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初期。当前没有其他货币确立了能与美元和欧元相竞争的国际货币地位。
  2. 基于对194个国家在1946-2016年间汇率制度安排的分类,过去通常认为的全球范围内普遍从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转变的说法可能言过其实。在本文的划分下,接近80%的国家、拥有接近全球50%的GDP的国家采用灵活性较低的汇率制度安排。
  3. 相当部分国家转向一种(事实的)通胀目标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通胀目标制是否对应特定的汇率制度。结果发现,这类国家中,40%采用灵活性较低的汇率制度(如爬行盯住),大部分国家采用有管理浮动或者浮动制度。
  4. 全球范围内资本流动性有增强的趋势。1946年,70%的国家拥有双重汇率、多重汇率或者具有大幅溢价的平行市场,但在2016年下降到20%。
  5. 灵活性较低的汇率制度安排和更多规模的资本市场一体化的组合导致了储备需求的大幅度增加。一定程度上,储备替代了资本管制。
  6. 新版本的特里芬难题中,对储备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稳定汇率的动机在这种现象中起重要作用。储备的记账单位不是与缓慢增长的黄金供给挂钩,而是与缓慢增长的美国商品和服务挂钩。

结果的描述

锚货币

1950年以来美元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扩张:一是二战以后相当部分国家从锚定英镑转向锚定美元,并在70年代基本完成;二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转而锚定美元,大部分东欧国家锚定德国马克,后来锚定欧元。
锚货币演变
五种锚货币中,英镑逐渐消失,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转变为欧元,其中德国马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成为锚货币。

成为锚货币的原因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其GDP最高占世界的10%,而且有着大规模的国际贸易,但日元从未成为主要的锚货币。本文比较了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4种货币的几个指标,包括被用以作为锚货币的国家比重、作为储备的比重、发展中国家外债的比重、贸易发票指数和GDP占比。结果显示,贸易发票指数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英镑和日元没有成为主要的锚货币。

汇率制度

当前,拥有缺乏灵活性的汇率制度的国家数量比重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类似。当更多地从货币局安排或硬盯住转向爬行盯住和窄区间爬行。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至今依然仅限于少数富裕国家实施。
低灵活性安排
高灵活性安排

资本流动性、多重汇率和平行市场

本文将具有双重汇率、多重汇率和平行市场的国家认为是资本管制国家。资本流动性呈现提高的趋势,主要有两种较大的变化,一是在60年代,这段时间发达国家致力于去除多次汇率,战后美元短缺的情况有所缓解,二是90年代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国家加入全球资本市场。

三元悖论和二元悖论,特里芬难题和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和2003-2013年的储备爆发

部分文献认为储备的增长是出于预警和自我保护的动机,部分认为是出于重商主义的动机,以及避免或者限制汇率贬值。从三元悖论的视角,各国倾向于更少的汇率波动,同时减少对资本管制或其他管理措施的依赖,因而更加依赖于外汇储备和利率政策以达到目标。浮动汇率制度对储备的需求则很小。

新版的特里芬难题

新版的特里芬难题可以描述为,提供储备资产的发达国家有所收缩,而新兴市场国家对安全资产或储备的需求不断增加。典型地,美国GDP占世界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以美元为锚货币的国家的GDP比重不断上升,在这种趋势在未来还会延续,构成了新版的特里芬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