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北京之古迹三
#其他的古迹
北京的古迹很多,游玩的时候也没有注意类别,现在细数下来,大概有了博物馆、皇家园林、坛庙、寺庙几类,剩下的还有几处,不太能归入其中,但也很是有名。
明十三陵
十三陵在昌平,即使现在坐着地铁过去,仍觉得偏远。出了地铁站是个村落,村落不大,走到十三陵还有一段距离,大概由于是陵区的原因,依然很荒凉。
十三陵可以看的不外乎神道、长陵、定陵,其他的陵都还没有开放。神道是长陵的神道,也是整个十三陵的神道,从大红门到北边的龙凤门,大概有两三公里长。大红门看上去不是很高大,但是陵区空间开阔,门前广场呈三角形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看上去更显肃穆。神道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两旁的石像,数量多、类型也多,一千多米长的神道两侧都是石像,有各种动物和文武官员等形象,造型生动,保存完好。比如大象、骆驼都有立卧两种姿态。
去十三陵之前本来想在附近住上一晚,顺便找个小山丘走一走,到了那边却实在不喜欢那种环境,从时间上计算,只能再去一座陵,最后自然选的是长陵。十三陵的神道并不是正南北向,而是偏西南东北的方向,大概和整个陵区的格局有关。从神道一直往东北方向,最北边的就是长陵,长陵的布局倒是偏离正北方向不多。神道到长陵还是很远的,其实走路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我是坐车过去的。这条路也是古代谒陵走的路,一路上还有些古迹如七孔桥,不过更重要的是可以看看陵区的概貌。十三陵三面环山,确是一处天然的风水,长陵并不在正中,而是与神道的方向对应——偏向西北。
长陵的大门前正在修缮,只留下一条小路进入,但是从门口看去,祾恩殿的气势犹在。祾恩殿是最大的木构建筑,而且不同于故宫三大殿,祾恩殿殿内作为展馆,可以近距离的观察殿内的木结构。大殿的色调也简单深沉了许多,高大的楠木柱子和屋顶的斗拱都只是用深褐色的漆,屋顶的天花板也只用了青绿的色彩。殿中展出的是明代的文物,介绍明代的历史,最为显眼的是帝后的服饰。
明城墙和元土城
北京的建筑,无论是庙宇、宫殿还是园林,都是与皇家有关,金碧辉煌、雕梁画栋,主色调是大红大绿还有金灿灿的黄色,城墙显然与之不同,不只是色彩没有那么华丽,装饰没有那么精致,甚至还保留了历经沧桑的残缺。
明城墙残留的部分在崇文门到东便门之间,现在这部分是一处公园,大概也像梁思成当年所设想的了。城墙修复之后大致保留了当年的样貌,只是城墙上的缺口显示了其中的经历。当时正值冬天,沿着城墙南边走,地上是枯草,树枝上也没有叶子,高大的城墙遮掩了背面的建筑,只看到有点发灰的天,似乎能感觉到城墙经受过的战火和岁月,城墙上的砖石都有着它们的故事。城墙的最东边是东便门,箭楼不同于一般的城门,是直角形的,在往东就是通惠河。
元土城则是一种不同的风格,故名思义,是一面长长的土墙。元土城要长上许多,有5、6个地铁站的距离。城墙是元代建筑的,但是外面的砖石都以不见,只剩下内层的土,自然裸露的土层不能一直保持墙体的形状,慢慢变成土堆的样子,墙上也长满了树木,顶上有小路,部分地段有台阶开始上去,有些地方也不用台阶。就像是延绵数里的小“山丘”,不过经历的这么多年的演化,已经变得很矮了。元土城也是一处公园,一则距离长面积大,二则植物多,三则是城墙北边是护城河,如此一来,竟像是一处依山傍水的园林。过去的时候已经是早春,开始有些绿叶,有些花在树枝上也隐约可见,在土城的中间有一段海棠花溪,有一片不同品种的海棠园,过去的时候有些早,没能看到。元代对于北京城是个重要的时间点,奠定了城市的基本格局,土城公园自然也少不得一些相关主体的装饰和说明,但都是新建造的。
卢沟桥
卢沟桥在宛平城边上,这对着城楼,从小的课本上就少不了卢沟桥的狮子和七七事变中的卢沟桥。关于后者,要到宛平城中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去。卢沟桥上也充满岁月的痕迹,中间的石板上深深的凹痕,还有风化得看不清脸的小狮子。课本上说卢沟桥的狮子很生动,但比较可惜的是大部分旧狮子都看不太清了,动作倒还能看出来,还有一些是新的。除了狮子,桥的两边分别有狮子和大象推着桥,大概古人也知道拱桥的受力情况。
宛平城原是一座卫城,据说是为抵挡李自成而建的,当然后来没挡住。两边城门的瓮城依然保留得很好,这也是其最大的特点,古城只有一条不长的街道,大约也能看出是做军用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