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还本续贷
“无还本续贷”顾名思义就是在贷款到期时不要求偿还本金,同时再次发放贷款。出现这类操作的原因,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企业采用短期贷款资金对接中长期项目,导致资金和项目的期限错配,现金流紧张,按照正常的贷款程序,通常需要借入过桥资金偿还贷款,然后再重新发放,而“无还本续贷”可以减少使用过桥资金的成本。但是,企业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显然还有很多情况,比如企业经营不及预期,收入无法覆盖还款需要,更有甚者,其现金流来源于多种渠道融资,当部分融资收紧时则出现现金流断裂,显然,如果企业已经存在问题,这种操作尽管延长企业的生存,但面临严重的道德风险,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无还本续贷”竟成为了时髦的话题,碰巧今年以来《经济研究》上有两篇文章,讨论的是信贷业务中的展期和续贷。
本文基于一个银行债务展期的理论框架,考察经济不确定性对银行债务展期决策和企业杠杆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会扭曲银行的债务展期决策,其后果是,当经济不确定性较高时,对于一些资不抵债、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银行不但不对其提起破产清算,反而以债务展期的方式为其持续“输血”,企业成为僵而不死的僵尸企业;另一方面,当经济不确定性较高时,对于一些具备偿债能力的正常企业,银行反而对其实行信贷紧缩式的去杠杆,导致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基于银行债务融资的特性,只有当经济环境相对稳定时,银行才有充分的意愿执行“优胜劣汰”的去杠杆决策。反之,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很有可能出现僵尸企业僵而不死、正常企业被动去杠杆的困境。 ——张一林 蒲明 《债务展期与结构性去杠杆》
这一篇讲的是讨论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企业能够获得债务展期,其中存在结构性问题,二是如果经济环境变化和政策干预,债券展期的结构分布如何变化。其结论于直觉略有不同,经济不确定性提高,并非所有企业都面临信贷收紧,反而是部分正常企业面临收紧,部分资不抵债的企业获得展期,这也是文章最有意思的一点,间接融资内生地导致结构性去杠杆;符合直觉的方面则是,隐性担保增加后一类企业,从而放大扭曲。
近期银行抽贷、断贷导致企业陷入资金危局甚至破产的现象不断涌现,成为学界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银行放松续贷标准,减少抽贷和断贷。那么,银行续贷标准的改变会对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以2007年监管改革为例,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续贷标准的收紧或者续贷限制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结果发现,续贷限制既会提高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又会改善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和宏观层面的信贷资源配置。流动性风险效应体现在续贷限制减少了企业短期贷款水平、增加了现金持有和营运资本。微观治理效应体现在续贷限制降低了掏空和非效率投资,而宏观层面的信贷资源配置效应体现在续贷限制使高质量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降低了僵尸企业形成的可能性。总体而言,续贷限制提高了公司绩效。本文的结果表明,盲目放松续贷标准可能会扰乱银行本有的监督功能以及债务的治理功能、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后续的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 ——刘海明 曹廷求 《续贷限制对微观企业的经济效应研究》
这一篇文章的结论更为符合直觉,续贷标准的放松将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实际上,采用行政干预的方式降低续贷标准,其目的在于通过缓和市场出清,以换取时间,直到经济回复,企业经营好转,实现平稳过渡,其好处在于减少市场出清带来的不稳定,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避免账面的损失,但坏处在于,资金使用效率在一定时间内将更为低下,而尤为严重的是,一旦经济回复进度不理想,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损失。
从一些报道上看,“无还本续贷”尽管频频提及,其实际操作还仍是作为一些特例在处理,金融机构出于自身需要,也采取了风险控制措施。但结合上述文章,可以发现这也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面临的成本,看似更为稳定过渡的背后,是对市场出清可能导致的影响过于激烈的担忧,也存在着大量的资金配置缺乏效率,一旦外部环境恶化,各类政策配合作用效果不理想,后果将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