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原游记之两都故地
路线
这次中原之行,起于咸阳,途径西安,终于洛阳,最后从郑州飞回。
除去来回两天的路途,这一次一共逛了8天,中原一带城市密集,即使西安到洛阳,也不过一个半小时的高铁。这几个地方古迹众多,但保护开放程度差别很大,又不少交通,尤其是公共交通不太方便。除了在咸阳的第一天,其他时间基本都是在城区附近游玩。
- Day1 [咸阳]昭陵-茂陵
- Day2 [咸阳]咸阳博物院-[西安]永宁门-钟鼓楼
- Day3 [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曲江池遗址公园-大雁塔
- Day4 [西安]华清宫-秦兵马俑博物馆
- Day5 [西安]西安碑林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公园
- Day6 [西安]大兴善寺-小雁塔-[洛阳]
- Day7 [洛阳]洛阳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关林
- Day8 [洛阳]龙门石窟-[郑州]
旅行杂记
这次旅行的重点自然是西安和洛阳,咸阳处于西安西北部,大多数历代皇帝陵墓均位于咸阳市境内。实际上到了旅行临近,才确定下来从咸阳一路往东游玩,一则自西安以东,行程中多个地点没有确定,比如华山、潼关、仰韶文化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最后确实都没有过去;二则郑州机场有高铁相通,返程更为方便。
这次的遗憾主要有两个,在陕西,尤其是在西安,几乎都在城区、在地铁能到达的地方附近,城区以南的终南山众多森林公园,都是没有过去。在洛阳则更为仓促,洛阳最为出名的三处名胜:白马寺、关林、龙门石窟,两次之间匆匆去过其二,但洛河以北,邙山之间,隋唐都城遗址、历代王侯的陵墓,几乎都没有涉及,以至于对洛阳的印象多是洛河南岸道路极为开阔的新区。
说到长安洛阳,在周、汉、唐都是所谓山东、山西的核心,唐代甚至成为几乎平起平坐的都城。但我选择这条线路,最为感兴趣的还是北周和北齐的争夺,甚至将北魏末期直到北周统一的历史重温了一遍,当然洛阳可能不是北齐的核心,但也是极为重要的重镇。不过一路过来,即使算上博物馆所见,也几乎没有看到这个时期的痕迹(也许龙门石窟中有些这个时期开凿的)。
这次旅行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历代皇陵,旅行下来,一共去过了周、秦、汉、唐四个朝代的;另一条是博物馆,宋室南迁之前,两京一带一直是最为核心的地带,博物馆众多,市一级的博物馆也极具特色。这两条主线具体见2018中原游记之故国遗存。
刚到西安,游玩的便是城墙和钟鼓楼,保存如此完整确实难得,只可惜明代之前的早已不存。几天的旅行,西安给人总体的感觉很像北京,城墙、宫殿、园林遗迹,名字透着古意的里坊地名,秋日树叶的多彩,数不胜数的旧时寺庙,以及城外诸多王公贵族的陵墓,不过毕竟不是首都,少了些长安街的肃穆,多了些钟鼓楼旁网红的活泼。传言西安是西部五省的消费中心,住在小寨附近,确实能感受到来自各地的人流和车流。
- 最后说说咸阳,之前感觉咸阳应该是个很普通的中部城市,之后才发现,咸阳辖区面积不小,人口不少,路上车辆密集,几乎每次坐车都碰上一两段堵车,咸阳湖附近的公园、道路也都修得不错。不过,可能也是资源太多,所去的两处茂陵和昭陵公共交通都不是很便利,茂陵不过车次较少,昭陵更甚,附近的袁家村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从咸阳市区出发到昭陵,还是需要一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再打车走上十几公里才能到达。
古迹
大明宫
大明宫是我这次旅行去的唯一一座宫殿,本来还想去兴庆宫,终未成行。
西安做为都城,多在唐代之前,唐末战乱几乎将长安城毁去,大明宫规模宏大,但自建成直至毁于战乱,不足300年。自秦都咸阳,历代宫城都在附近,咸阳宫在渭河西北岸,汉未央宫在东南岸,隋大兴宫及后来的太极宫在汉宫城的西南,大明宫略偏离了这条西北-东南的迁徙西路,在太极宫的东北角,龙首塬上的高地。
大明宫遗址公园面积极大,我只是沿着中轴线附近走到太液池旁,本想看看传说中结构复杂的麟德殿,但可惜没有开放。尽管如此,大明宫遗址的修复仍堪称典范,重建的丹凤门再现了唐代大明宫的壮观,而且通体采用淡黄色,极具震撼感。含元殿则只是修复了高台,但曲折的龙尾道蔓延而上,台上在各位置上又修建了柱础,以高台重现了当日宫殿的壮丽,又用大量柱础展示了原有建筑体量的庞大。中轴线最后的紫宸殿,除了台基和柱础,还象征性地修筑了几根柱子、横梁和几处斗拱,台基上还种植了一些树木,一边是旧时宫殿的宏伟,另一边是世异时移的痕迹。
在大明宫中逛的感觉有些像在圆明园的时候,圆明园也被焚烧一空,除了西洋楼一带,几乎看不见建筑的残留。但是圆明园是园林,以分山裁水为手法,建筑不存,山水纹理仍在,加上植物的修理,少了些皇家园林的艳丽,多了不少野趣;而大明宫南部主要是宫殿区,清理了植被,修建了台基,当年的壮丽恢弘仍隐约可见,断垣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太液池旁郁郁葱葱的树木充满生气,成片的网红草更注入了现代气息。
龙门石窟
确定行程前,龙门石窟不在预想的范围内,只是正好住在洛阳龙门站附近,如果不算是路上的交通,这是本次旅行中花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当然也绝对值得。
龙门石窟在洛阳城南,洛河以南,伊河从其间南北向穿过。传说这种地形是大禹开凿而成,号称伊阙天险。龙门石窟就开凿在伊河两岸的山上,山有些陡但不是很高,游玩时正值有些小雨,风不太大,伊河的水面显得很平静,加上山势的遮挡,反倒有些像是在湖面。
龙门石窟自北朝开始开凿,佛教兴盛所伴随的艺术发展,在西安碑林、洛阳博物馆等地的石刻均能感受到,但在龙门石窟,满山的石刻造像更加震撼。看下来,石窟大致可分成几类,一类有点像千佛塔、万佛塔之类的,用浮雕可在山上,都比较小;另一种在山中挖了一个洞,把洞挖成室内空间的样子,洞顶甚至雕刻有藻井,就像木建筑一样,屋内装饰风格各异,洞口做成门的样式,还留有门柱、门槛及附属的装饰,以前说不定还有真实的门,有些规模比较大的,洞口留有一部分出檐,从一些石孔的位置上看,有一些石窟的洞前可能曾有附属建筑。龙门石窟最为出名的卢舍那大佛,所在的位置原是奉先寺,大佛靠山雕凿而成,两侧还有其他菩萨护法造像,平台前还有好几层的台阶,游人拾级而上,就能看到高大慈祥的大佛显现在眼前。屋顶原来应该有木结构建筑,但现在都以不存,所以形成了一块开阔的平台。
龙门石窟东侧的石窟规模要小很多,整体工艺和保持也不及西侧。但是东侧有两处相对完整、整理保存也较好的石窟寺院,大致看出石窟形式的完整寺院的样貌。此外,东侧河边还有一处观景台,可以完整地看到奉先寺大佛和佛前台阶的全貌。东南方向有香山寺,当年白居易曾隐居于此,寺前视野开阔,可以欣赏伊阙山水走势。
华清宫/曲江池
华清宫的出名,莫过于杜牧诗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池中,真正的遗迹也就是唐代的几处温泉浴室,称为“汤”,几处浴室的建筑残留虽然很简单,但十分有特色,其他地方估计都难以见到。华清宫在骊山脚下,大部分基本上是新修建筑,还有一部分是近代留下来。民国年间,华清宫发生过一件重要的事件,七七事变时蒋介石就住在华清宫,并兵变时在骊山中被找到,至今五间厅的窗上还留有当年混战的弹孔。新修建的部分,基本上是按照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主题,长生殿、梨园,走在其中,很自然会想起《长恨歌》中的那些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华清宫后的骊山,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便是在骊山之上。秦始皇的陵墓选址,据说也和骊山有关。这次旅行本来是把骊山做为唯一一处爬山的地点,但后来随定制的旅游车过去华清宫和兵马俑,只是坐缆车上骊山呆了半个小时左右,好在当日有些雾霾,也不太适合爬山。
曲江池在西安城外西南边,在大雁塔西南不远,曲江春游,是唐代长安的日常娱乐,现在新修的遗址公园,整理了山水,修建了亭和桥,游人不少,有些北方园林的样子,但也无从想象唐代时贵族郊游,车马游船川流不息的盛况。说起曲江池,虽然早就听过这个名字,但最熟悉的还是杜甫的两句,“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大慈恩寺/大兴善寺/荐福寺
这次旅行一共去了三个寺庙,说来也巧,正好是唐代的三大译经场。去大慈恩寺是因为大雁塔和玄奘,去荐福寺是因为小雁塔,大兴善寺则只是因为距离住的地方比较近。
大慈恩寺的建筑多少明清之后修建,只有大雁塔延续多年,但其实大雁塔也是在明代期间重修,外墙加厚了许多。现在的大雁塔,虽然是楼阁式,但显得厚重沉稳,看上去犹如石塔,线条简单,装饰也很简洁,在佛塔中难得一见的风格。现在的慈恩寺后院在修建一组纪念玄奘大师的院落,不知是因为色彩过新、空间局促还是线条的问题,看上去没有扬州鉴真纪念堂那样,建筑线条舒展,整体却显得庄重。现在的大慈恩寺北侧是一处大型的音乐喷泉,南边的商业区大唐不夜城,一到晚上,附近的区域都充满了人。
荐福寺的小雁塔也小一些,上层的密檐处也有许多毁坏的地方,但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历史上塔身曾经被地震震成了两半,后来又有地震,将两半完整地合在一块,如此反复三次,现在也看不出有什么裂痕。荐福寺在民国期间作为国民党军的指挥部,历代建筑保存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是中轴线上的几处建筑都是楼台式的建筑,一层中间有券洞。
大兴善寺看上去少了许多有趣的地方,不过在唐朝地位似乎也是很高的,唐代正值中国佛教发展的的高峰期,汉传佛教的许多派别都和长安的寺庙有渊源,大兴善寺正是汉传密宗的祖庭。寺中有许多鸽子,主要活动在小树林边,让人忘却寺庙所处的闹市。寺中还有几处地方,都能看到有信徒居士在听僧人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