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与英国人
这本书中的澳门,实际只是与故事发生有关的地点,但多数事情的重点并不在澳门,副标题香港的前奏,香港出现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是故事告一段落的标准。至于英国人,则贯穿始终,英国人是故事的主角,同时也是那个年代西方最为典型的势力。
早期的澳门以及港澳的区别
澳门曾享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当前的澳门最为主要的标志是博彩业,与之相比,其他经济活动几乎都不足道,但是澳门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曾享有的地位几乎与鼎盛时期的香港相同。至少在清中前期,澳门-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几乎唯一的窗口,其中广州主内,澳门主外,因为广州对外国人居住有严格限制(澳门实际限制更少),同时澳门做为葡萄牙治下,具有浓厚的多元文化色彩,除了中国和葡萄牙,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人。
早期澳门与内地关系便与香港不同。 葡萄牙人自明代就获得澳门的治权,但实际上对于澳门的控制远不及后来英国人对香港的控制。清廷的一些要求,比如要求澳门驱逐英国人,比如禁止鸦片贸易,显示着澳门并非完全属于外国,而且澳门依赖于内地的日用品等物资供应,对澳门的禁运是一项极强的威胁。澳门的葡萄牙管理者在中外之间常处于中立,但又不得不依赖与内地。
澳门和香港差异的形成。 除去地理优势的因素(实际上各有优势),葡萄牙、英国的差异以及进入时机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葡萄牙在明代进入澳门,当前中国还算强盛,西方还未兴起,葡萄牙并不具备多少优势,加上后来葡萄牙相对其他列强已经衰落,孤军远处,其治理并不完全,而且清廷不会愿意完全丧失影响力。香港则不同,其时两国实力尤其是海军的差异已经明显表现出来,英国对香港的占据清廷无能为力,英国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对于各国商人包括澳门商人的利益而言,自然具有吸引力,又不必像澳门那样处于双方争斗的中间。有意思的是,自香港早期建设开始,澳门就成为转移到香港的商人度假或备用的后花园。
东西方的碰撞
英国使团和列强的诉求。 英国以及其他列强使节的故事流传比较多,更多集中在礼节上理解的冲突,所以发生了通译欺骗双方,官员将外文文书改成极为谦卑的语气,以至于为陛见的礼节争吵不休,而列强关心的贸易问题几乎不在讨论范围内。此后,各国采用一种折中的,与官方有所不同的方式与广州开展贸易,其中涉及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贿赂,贸易利益成为中外合作的基础,但实际上带来了一些误解,比如可能对贸易重要性有所误判。潜藏在贸易背后,实际上列强尤其是英国带有一些具有侵略性的诉求,比如对中国法律的抗拒,以及后来的割让香港,战争之前僵持的直接原因不来自于鸦片贸易本身,而是来自于对适用律法的无法协调。
东西方的碰撞。 发生于澳门广州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东西方发展到其时的碰撞,对于清廷而言,列强也是蛮夷之属,理应服从天朝的要求,遵循天朝的礼节。对于贸易和列强,清廷的政策在于维持控制力,并减少国民与蛮夷的交往。对于列强而言,中国与其他殖民地或许有所不同,主要是国力和历史名声上的,但是无论如何,列强对于贸易利益有极强的诉求,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所以从一开始试图通过官方形式建立关系,而后以折中的形式开展贸易,乃至于用武力方式强行打开市场。直到多次冲突之后,中国对于列强而言,与其他殖民地的差异或许只有控制方式上的不同。这是两种认知体系的碰撞,最终引发武力冲突并由武力决定最终的处理方式,清廷不得不做出极大的退让。可是,不同文化体系、治理体系的差异一直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间的各类协调机制才逐步建立,但即使如此,冲突的处理仍受制于各方的实力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