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笔记

刚上大学的时候,很喜欢在图书馆看书,而且不限制书的类型,无论是什么都看一看。那是买书还比较少,看到一些以前只见过名字的书,都会比较好奇,其中印象深刻的书,就有《盐铁论》。这几年看的书,比读书的时候都不少,写出来的文字,质量有高有低,但数量却是不少,重读盐铁论感觉更为有趣。

本议第一

第一篇是全书的总论,贤良文学和大夫双方亮明观点。

  • 文学对曰:……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这是全书辩论的起点,或者说这一场辩论的缘由,双方争论的是盐铁、酒榷、均输的经济制度是否需要转变,文学认为这些措施与民争利,形成争利的气氛,影响农业发展,而大夫则指出直接的原因:国库需要有收入可以应对边疆战事。

  • 文学曰:……蓄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
  • 大夫曰:……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赡,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未便也。
  • 文学曰:……今废道德而任兵革,兴师而伐之,屯戍而备之,暴兵露师,以支久长,转输粮食无已,使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故以罢之为便也。

第二个讨论的话题是关于是否用兵的,大夫认为用兵以应对匈奴的入侵,而文学认为应当施行仁政而减少用兵,长时间的用兵使国内穷困不是长久之计。

  • 大夫曰: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 文学曰: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民欲,实菽粟货财……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
  • 大夫曰:……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致远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
  • 文学曰:“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不务民用而淫巧众也……传曰:诸侯好利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是开利孔为民罪梯也。”

这是第三个讨论的话题,关于工商的作用,大夫认为工业可以支持农业器具,商业可以促进交易,满足财用,所以要用盐铁均输促进财务流通,调剂缓急之用。而文学认为关键在于引导民众重视农业还是工商,重视农业会民风淳厚,重视工商会民风轻薄,并且工商会导致农业荒废。

  • 大夫曰: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利孔而为民罪梯者也。
  • 文学曰: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县官猥发,阖门擅市,则万物幷收。万物幷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侔利。自市,则吏容奸。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盖古之均输,所以齐劳逸而便贡输,非以为利而贾万物也。

第四个讨论的话题是均输平准政策的目标与效果。大夫解释了政策的目的,均输的原因在于,以前各郡国进贡的特产类型复杂,大多质量低劣,有的甚至不值路费,所以设置均输官员,统一运输以方便进贡;平准则是为了平抑物价,低买高卖;两种措施都是为了便利百姓。文学则强调政策实施的不良后果,郡国征收赋税时,不征税民众所生产的,却要求其不生产的,所以民众只能贱卖自己所有,深受其苦。官吏自己经营则会包容奸商,从而豪吏富商囤积居奇,低价收购高价卖出,物价并没有稳定下来。

总的来说,四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否继续实施盐铁均输,是最终争论的落点,其后讨论都围绕这个问题,包括用以增加国家收入(用兵与否)、发展工商是否有问题以及盐铁均输的实施是否达到效果。但这三个问题其实很不一样,双方对于是否用兵的观点和理由都很简单,但其实用兵与否的考量因素很多,后面应该会继续讨论;工商问题的讨论很典型地反映双方的差异,大夫强调工商业促进经济、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而文学强调的是工商业会伤害农业,更重要也是更为关注的是,会导致人心的变动;最后关于政策的实施,这个问题相对更为现实,但是,也更可能只是借口,对于大夫而言,强调政策的便民目的,但政策的真正目的本就是敛财,对于文学而言,攻击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但是否只能取消这一政策,又是用什么去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