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的春秋
这本书在我读过的书中不是很常见,从题目和作者看都比较偏文学作品,之所以会看这个系列,主要还是一次在博客中听到这本书的介绍。大概是说,“失败者”的说法来自于,春秋中的各方都在试图寻找一种共存的体系,或者说恢复某种理想中的制度,但最终还是走向大一统。
- 从这个视角看春秋,是之前没有想到的,或者说没有特别注意到的。春秋战国几乎是我感兴趣的历史,从前的认识中,这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自诸侯出”到“自卿大夫出”直至“陪臣执国命”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同诸侯国有明显的区别,晋国自曲沃代翼之后,公室力量被视为威胁,最后变为三家分晋;齐国由高、国、崔等传统势力,但最终被田氏取代;鲁国有三桓之乱,但三桓其实出自公室;秦国似乎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而楚国最为独特,建立县制和职官,似乎没有这些内部的动乱。因为这个问题很有趣,还特地淘了一部左传纪事本末,当然基本上没怎么翻过。
- 这本书讲了许多春秋的细节,尤其是齐、晋成就霸业的细节,但事情从西周说起,所以总共有三场失败:首先是西周,周王室的衰退来自封建,分封出去的诸侯忠诚难以保证,并且随着王室的衰落和分封诸侯与王室关系的疏远,这种忠诚几乎只剩下名义上的,另外就是王室内部的争斗和控制范围的减少,直接控制范围的减少实际上和封建有关,只要扩张的脚本停下来,分封就会削弱王室直接掌握的实力。第二是齐,齐国的称霸简直是理想化的构建天下秩序,估计有不少美化的部分,联合诸侯对抗戎狄,“兴往继绝”,书中提到很重要的一点齐国的称霸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安排,齐国是消耗自己在维持这种秩序,而不是要求小国纳贡,同时,对于军事消耗的承担是临时的,所以难以形成有效的补给,一方面国内没有激励维持这种秩序,另一方面,其他小国不一定愿意配合行动。第三个是晋,其实晋的失败最终是退出了争霸,并且在春秋的最后阶段直接分裂了,晋的争霸手段更为直接,对于中原以外,直接吞并壮大自己,对于中原构建的是附庸国的体系,对于小诸侯不服从自己的进行征服,同时要求小国纳贡,并且跟随晋国进行军事行动(这些楚国也基本是这么做的),总的来说这个体系维持得更为成功,当然晋国略胜于楚国,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接近的,所以有机会实现弭兵,最后,晋国退出争霸源于国内自身的问题。
- 从这个层面看,春秋战国有两方面极为重要的转变,一方面是贵族分封向官僚制的转变,一直持续到秦汉;另一方面是诸侯并立向单一国家的转变,这种转变原因可能是在春秋阶段的探索已经出现问题,或者说,向单一国家转变的过程呈现某种程度的不可逆,大国联合小国的模式无法持续。如果回到最为感兴趣的晋国上,又会有这么个问题,晋国自文公开始其实诸卿之间的争斗已经逐渐激化,但是何以仍维持第一强国的实力,至少其他诸侯仍无法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