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和中国社会

这本书很有意思,水浒的故事只是其中的引子,其讨论的远超过水浒的内容,甚至宋朝的内容也不是太多。

  • 郑屠。这一篇讲的是中国的过剩劳动力形成小农经济,农民难以形成资本积累,所以需要借贷。而郑屠就是发放高利贷的。在自然经济情况下难以积累资本,高利贷是就是聚敛财富的方式,而高利贷需要权势的支持,所以,其实郑屠的横行在于其背后的高利贷-官员的势力链条。
  • 五台山文殊院。这一篇讲的是佛教势力的问题。佛教兴于乱世,在魏晋南北朝开始兴盛,其时朝代更迭,皇族相互残杀,但是对佛教又极为虔诚,从而引领潮流。佛教徒不需要像一般人一样纳税,很多人为规避征税投入佛门,佛门势力扩大,历史上出现了三武灭佛。但是作为官方认证的佛教徒身份,度牒却成为朝廷敛财的工具,但这种聚敛是利于一时,不利于长远。有几个有趣的问题:1、魏晋的佛教如何兴盛起来?佛教似乎是由贵族逐渐走向平民。2、乱世之中倾向于佛教,主导的因素是什么?3、佛教徒不理世俗,但历代承认这一点并且给予保护,这是如何开始和延续的?4、之前见过一些文献讲到寺庙的产业,比方说本书讲文殊院的田地,有的文章提到大相国寺和高利贷,佛教与世俗如何互动?
  • 王伦。水泊梁山的第一任寨主是个秀才,这一篇用了一句话概括:“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我岂能佩六国相印乎?”说的是绅士和流氓可以做皇帝,但士大夫在中间阶层,最为摇摆,成不了大事。
  • 快活林的所有权。 快活林的所有在施恩和蒋门神中转移,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实力(武力),另一个是势力(官员关系),这种所有权可以由力量取得。这一篇比较了水浒和罗马的所有权,罗马早期也是通过占领获得土地财富,但随着罗马延续时间的推移,所有权受到重视(保护),而历代更迭频繁,五代十国更是动荡多年,所以通过力量的占有仍然不觉得奇怪。
  • 九天玄女。历史上的帝王寄托于神话,比如高祖斩白蛇,不过是胜利者的书写。宋元以降,借宗教之名起兵、作乱的不在少数。这一篇对历代的粮食价格也做了梳理,大概也描述了中国历史中的周期律,在朝代初期,人口少,粮价低,到了后期人口多,粮价高,社会便动乱。
  • 祝家庄和曾头市。这一篇将祝家庄和曾头市归为部曲和乡团,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战斗力高于佣兵。军队和官僚过剩的问题,军队的过剩来自于收编无业之人,或者说,如果精简军队,要么转为盗匪,要么流入藩镇(之类的其他势力);官僚的过剩则会形成党争,汉、唐、宋、明都没有例外。过剩的军队如果和过剩的官僚结合,就可能朝代更迭,但是如果只是流氓过剩,也会变成大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