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政策

这几篇文字拖了好几个月一直没写完,最终凑成这么一大篇。其中的两篇(预期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来自于两个讨论的视频,最后一个来自于网络上讨论得比较火热的事件——央行利润分配(有些观点也来自于视频探讨的启发)。

预期管理

  • 当前没有清晰的货币政策规则。

  • 现在的沟通方式也可以管理预期。

  • 预期管理还是不够清晰。

流动性管理

  • 美联储的流动性调控体系
  • 联邦基金利率
  • 流动性充足下的结果因素
  • 离岸市场的美元资金供应
  • 流动性与监管政策

利润分配

  • 央行利润分配: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科目。1、在表内;2、不在表内

  • 利润分配的影响:

  • 赤字货币化的比较及其约束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 中央银行的两大作用: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独立性更多是针对货币政策而言,所以也可以换句话说是“货币政策独立性”。实际上,金融稳定措施的实施,通常不太可能由中央银行单独实施,金融监管和财政资金(或者政府担保)也尤为重要。

  • 独立性有两个层面,目标的设定和工具的实施。实际上,无论哪个国家,目标设定的独立性都至少是有限的,或许中央银行(或类似组织)能够自主设定某个具体的目标,比如通胀率维持在2%;但是,从组织定位上,典型的中央银行向两类机构负责,一类是议会,一类是财政部,在目标上会被授予一个范围(比如价格稳定),独立性不过是确定一个技术上更为具体的目标。所以,独立性更多时候的体现是,在给定的目标下(或者在给定范围内选取一个具体的目标),可以充分使用各类授权的工具,一方面,工具的使用是自主的,另一方面,不受政府其他目标的干扰,尤其是短期目标或者有冲突的目标的干扰。

  • 独立性的目的在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实质是货币政策本身具有局限。独立性通常强调不受其他干扰,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在通货膨胀或经济过热时,可以自主提升利率,而不受其他方面(主要可能来自政府)维持低利率以持续刺激经济的压力,原因在于,维持低利率可能进一步推升通胀。中央银行的目标在于保持一定的价格稳定,如果放任其他压力的干预,则这一目标无法达成,所以保持货币政策独立安排的原因在于,价格稳定目标的优先级高于其他目标,或者说,货币政策做为政策工具的一种,其优先目标是价格稳定。换一个角度,一方面,货币政策无法同时满足两个产生冲突的目标,另一方面,对于价格稳定以外的其他目标,采用货币政策不是一种有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