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园林博物馆

北京的大多数博物馆,排名比较靠前的那些,在上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基本上都去过了,今年除了故宫好像还没去过博物馆,除了旅行的心态上有很些变化,现在预约博物馆也确实是越来越难了。

  • 16年的时候,我去过两次园林博物馆,两次都在下午进去的,感觉整个馆不算大,但每次都是逛到快闭馆,被赶着出来。那个时候,工作人员都会说上一句,下次/明天再过来吧。一次是五月初,那时园博园和博物馆是通的,我逛了一半的园博园,然后进的博物馆,按照正常的出差期限,我大概在一个月后会离开北京,当时每周基本都安排了行程,不太可能去第二次。第二次是七月的时候,趁着天气好又去了一趟,出差虽然延期了,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所以,一直处于仿佛安排好行程的远方之旅过程中,下一次,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而且下一次或许还有其他的行程。16年在北京到处晃荡,有一天去智化寺,要穿过一条小巷子,走在明显有些老旧痕迹的路面上,我突然有个想法,北京的这些地方,可能会是我这辈子唯一到的地方。或许不止北京,我到过的江南、衡山、东北,走过的小巷、绕过的远路,可能有更多的地方,再也不会踏足,倒是像北京这样的,至少故宫、天安门之类的,以后到达的机会还是有的。
  • 今年旅行的心思淡了许多,最主要的是心里的负担多了许多,当然,到过的地方没有那么多想再去看看的。但有一点尤为神奇,当年信息远不如现在发达,但要找到一些有意思的地方似乎比现在的准确率还高,比如智化寺、比如园林博物馆,不知道是信息搜集的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年代,还是因为事前排除了太多选项。或许有一点心态上微妙的变化,既希望像一位远方的来客,不愿错过当地最为应时的盛景,又希望像一位初到的定居者,以日常的、慢慢介入的方式生活。但大为不同的是,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负担,要尝试获得定居的机会,或者说,构建一种能够自由迁徙的能力。
  • 园林博物馆对我而言算得上最为特别的一个馆。有室内园林复刻三处,室外园林三处,此前,我只在记录片中见过古建筑的复刻,当进入园林博物馆时,更为其形神兼备所惊叹。余荫山房、片石山房两处我都曾去过,博物馆的余荫山房完全聚焦在浣红跨绿,尽管没有玲珑水榭这一核心,但水面的缩小使其景致更为聚焦,入门处大榕树搭配一排暖气片,也很是有意思。片石山房的假山比起扬州的还要完整一些,以前还可以爬山去,相对来说,造景更显高远、深远,而何园假山与山墙搭配,更显平远。另外不得不说一旁亭子中的镜子,视野要比何园好上不少。最后是畅园,虽然我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比较模糊,但像无锡寄畅园、惠山公园还是有些影响,畅园这样的江南风格,是我最为喜欢的,每次去园博园花时间最多的也是江苏园,仿佛园林本来就应该是如此,院落、连廊、水面、假山和点缀其间的亭台楼阁。室外三园在北京还有留存的园林里不是出彩,但也各有特点,尤其是半亩园,16年的时候找个一圈,基本上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类似的了。园林博物馆的常设展也不少成体系的园林介绍,专题展更是常有惊喜,之前看到过一次以玉器模仿的青铜器,这一次的彩画也是难得的佳作,对于古建筑彩画的梳理十分完整。这段时间,我时不时得关注一下园林花卉和植物,另外两个专题展清供和瓷器中,确实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
  • 这次到园林博物馆是早上赶着开馆的时候去的,本来想着,逛一逛园子,看看有没有好玩的新展,两个半小时应该是足够的,没想到一圈逛下来,接近四个小时。这里面,常设展馆几乎是没有花时间逛的,或许认真地看,至少要五个小时。以前总觉得这是个精致的小馆,现在想来,和国博这样的“大馆”相比,也不见得小多少。
  • 以前到园林博物馆,有个重要原因,是北京难得见到水面,更不用说园林的水景。南方园林的风情就像是常年处于北方干燥环境下的调味剂,每次到来,总有说不出的舒服。不过,这些年对于闷热越来越觉得难受,北京这个夏天的清凉更是十分惬意。园林博物馆中的园林复刻,在空间上,把南方的清秀跨越千里带了过来,而我身处其间,已经不仅仅是感受在南方游园时的亲切,更有在时间上,与六年前过往自身的相逢,不满于那些未成的改变,感叹多年来的时光流逝。造园就像一切构建和创造的行为,深深地吸引着我,而游园,更像是某种时间和空间上共同的体验,这次的体验是区别于旅行的,但是如果作为日常,当我看着十岁不到的兄弟两人在山中寻路,想到的更多是,又需要什么样的其他日常来支撑,以及想象中的、理想的日常会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