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2022之北京旅居
1 故宫和其他
1.1 故宫的春雪
几次在北京出差,住在北京的时间加起来接近两年,一共遇上三场雪,前两次的雪都很小,至少地面上基本没办法形成积雪。这一次运气比较好,周五下班的时候开始下的一场大雪,周六正好赶上去一趟故宫。不过这是一场倒春寒的雪,周六的温度已经比较高,大概上午10点以后就很少有积雪能够留下来,好在故宫足够大,有些地方阳光照射不到,积雪停留的时间长了一些。
- 故宫红色的宫腔、金黄的琉璃瓦,高大肃穆的宫殿,配上银白色的雪,正好在原来庄重浓烈之外,增加了许多清冷,这也是故宫雪景最主要的特点。不过,要论景色的美好,我更偏爱那些非典型的场景:
- 初春的柳树呈现淡淡的绿色,披上一层薄薄的白雪,彷佛是在画中,雪下的宫墙颜色淡了一些,从外面看去,更像是山水画中点缀的建筑。
- 风吹动起屋顶的雪,小院子中像是正在下雪,梅花正在开放,枝头上花朵与白雪交错,树下的太湖石错落地粘上一层雪,从窗里往外看过去,很有些冬天在园林看雪景的趣味。
这是我第三次到故宫,第一次是跟着旅游团,只是看了看中轴线上的几座宫殿,第二次逛了一天,把各处宫殿和馆藏都看了一遍,只是还没到故宫的花期,多少有些遗憾。这一次是为了看雪景去的,就雪景而言基本符合预期,不过疫情以来博物馆的游客越来越多,观展的人数限制越来越少,多数还要提前预约,几乎没看上像样的室内展览。
1.2 故宫的日和月
- 在故宫附近看月亮的次数应该比去故宫的次数还要多,具体次数已经不记得了,有时是到景山公园、有时是逛完故宫,也有特地去的。夏天的那一次就是特地过去看月亮,正好是在中元节的前一天,第二天是我在北京加班最晚的一次,日子记得特别清楚。夏天的北京日落得很晚,我从故宫的东北角走向西南角,黄昏和月色之下的故宫拍了许多照片,但拍得好的不多。
- 元旦的时候意外地又去了一趟景山公园,傍晚从山上下来,又一次路过故宫的外墙,天空是深邃的蓝色,伴随着冬天自带清冷和安静,加上黄昏淡淡的日光,又增添不少柔和。
1.3 周边和内城
- 什刹海也是一处去过很多次的地方,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方便约饭,偶尔也因为其他事情路过。第一次过去时路过的应该是后海冰场,这次也是冰场开放的季节,疫情刚刚过去的元旦,冰面上、湖岸上都充满节日欢快的气息。银锭桥应该是什刹海最具标志性的桥,冬天的蓝天和冰面相映衬,更显得小桥有如束带。据说另一侧的火神庙是北京年轻人放松心绪的地方,适合作义工,今年倒是没进去过。
- 疫情刚过,景山上的人一点也不少,山顶的万春亭原来是可以站到走廊上的,但不知什么时候封起来了。从山上向西望去,西边许多地方封闭起来似乎在修建,西山衬托下的北海白塔还保留着以往的风景。
- 万寿寺其实是在城外,什刹海往西直门方向,再往西过紫竹院,折向西北角,就到了万寿寺,如果沿着内城水系游玩,到不失为一个落脚点。今年在北京逛的博物馆不多,万寿寺可能是唯一第一次去的,据说也是新开放不久。万寿寺号称小故宫,确实太名过其实了,就建筑而言,寺庙建筑相对比较完整、也有些借用了西洋的风格,但整体规模不大,就展览而言,在北京地区实在算不上特别。
2 山川河岳
2.1 西山几度
- 北京的西山可以指范围很大的一片山区,但是距离城区最近,交通最方便的,从东北到西南分别是:百望山、植物园后山、香山(野香山)、西山(森林公园)、八大处。到植物园去的那一次没有上山,甚至没有走到樱桃沟,不过那次看到不少从山上下来的人,还有地图和路上的标准,才意识到那些景区以外、标注着名字的地方是可以走到的。
- 香八拉。在北京的徒步路线排行榜上,香八拉是入门中的入门,正适合第一次徒步使用,回头想来,这居然是我唯一一次完成经典的徒步路线,虽然具体线路上有些偏差,但主要的山峰和路段都走了一遍。香八拉全程在几个景区的外围,山峰高度在适中,而且不同类型的路段比较均衡,起点和终点距离地铁站很近。从香山地铁站附近的邮局上山,国庆爬山的人很多,第一段几乎不用找路线,跟着人流走就可以,最开始的一段是好汉坡,全是天然山石构成,部分位置需要手脚并用,但总体来说向上爬的难度不算太大,如果不是好汉坡过于出名,而且人潮涌动几乎要堵上,可能我也不会一下子爬这么长的石头坡。到了山顶是瞭望塔,可以俯瞰附近的香山公园香炉峰,香山西山一带的山峰顶上都是瞭望塔。从山顶下坡需要走一段泥土路,算是路线上比较难走的一段,不过还是我遇见两个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一步一步地往山下挪动,不禁要感叹一下爱爬山的北京老家家,后面在后几个地方都遇见过类似的,红螺山甚至三峰。往下行至挂甲塔,开始一段长长的消防道水泥路,其实如果不想爬山,几乎可以全程走水泥路,挂甲塔是一个过街塔,但似乎有些损坏了。沿着水泥路走到南马水库,在一片大山之间突然可以感受水面的柔和,穿过水库上山,似乎是一个村子的后山,种着许多不到一人高的植物,因为还是初秋,树丛依然茂密。从后山穿出来就是靠近西山公园的后门了,在公园里为了找洗手间绕了很大的一圈,好在还是绕出去了,出去不远就是八大处的翠微山,也是路线最后一个山峰,山路上有许多碎石,是路线上最容易滑倒的一段。出了翠微山又是一段水泥路,这一段靠近山下、人多了起来。我选的是从法海寺森林公园下山,虽然是森林公园,但像是座普通的野山,山下就是模式口,改造成古街,虽然有不少特别的古建筑,但是天色已晚、游人太多,热热闹闹之中倒看不出太多的特别。
- 西山。上一次走了非典型的香八拉,西山公园的相当一部路线其实已经走过了,鬼笑石、狮子窝、自然径绕了一圈,这一次走的是从大门从东往西走,到了鬼笑石再折往后山过去。这段时间一直再西山附近逛,广义的西山一带有很多茶棚,还有不少进香的古道,上次香山之行也发现地图上有许多寺庙,所以这一次的后半程就是西山后几处寺庙。从西山公园出来,转过一个村子,半山腰的村子有一片相对平坦的土地,屋子外围着一圈,村子外围种着许多植物,还有一条清晰可见的泥土小路,彷佛回到小时候再村子里。可能是疫情处于波动的前夕,这次去的两处寺庙都关着门,双泉寺在一处村子中间,虽然看不到寺庙,但村里的树上挂满柿子,就像一个个小灯笼,在一片枯枝中显得格外热闹。慈善寺在一处单独的山坳,尽管进不去,但从外面也能看出规模很大,应该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了。
- 附:从潭峪村回去,要走很长的一段公路,既没有公交,也没有共享单车,只记得路上碰见三两行人,准备上山,有一对父子向附近的居民问路,小孩大概五六岁,看着想上克勒峪,回答的人还是指向慈善寺:另一边的山没什么好看的,也不怕被狼叼走。11月中下旬,北京的疫情进行完全不同的阶段,而这次是还算“正常”状态下的最后一次爬山。
- 百望山。靠近北京城区的一片山大体是东北-西南延申的带状,而百望山就处于东北角,甚至更为靠近城区一些,因此,尽管百望山高度很有限但风景独好,无论向东南方向远观北京新城和旧城,还是向西南方向近看三山五园,都有极好的视角。百望山与植物园后山相连,网上有一些徒步的路线,但是近年附近划了很大的一片禁区,所以只能讲百望山的几座山峰都逛了一遍,大概有四五座山峰,路线视角不太相同,确实也别有一番风趣。
- 附:三山五园之中,玉泉山静明园是不对外开放的,从颐和园佛香殿可看到山的东侧,在百望山上可自北向南俯瞰,而北坞公园在山的南侧,距离最近。北坞公园以网红的水稻田闻名,但人工的痕迹太重,反倒是湖边的塔影、芦苇、落日,充满园林天然的意趣。从百望山骑行到北坞,前半段是红山路,马路宽广、而且隔离带种植大量植物,两旁树木高大、碧绿,简直有些南方景观公路的感觉,后半段沿着京密引水渠、绕着颐和园北侧小路骑行,水面波光粼粼、渐渐发黄的树叶在夕阳之下显得更加柔软,清澈的风和淡淡的阳光,算得上是在北京最舒服的一次骑行。
- 八大处。11月开始,北京乃至全国的疫情形势突然变化,12月在屋子里待了大半个月,这是明确的放开信号之后的第一次出去,也可能是唯一一个爬山的工作日。八大处是我在北京的爬过的第一座山,上一次到北京临近元旦,假期的第一天就到了八大处,这一次也是考虑到比较近。早上骑车出发,北京的12月已经是正在的冬天,气温很低,寒风阵阵,骑了十几公里,带着手套的双手冰冷,脚底在悬在空中吹着风,更是早已僵硬,下了单车踩在地面上没有太多知觉。八大处的景区之内,东、西方向有两座山峰,路上布满皇家寺庙,也正是八大处名字的由来,这一次只上了西边宝珠洞。这两天是冬日的大晴天,阳光正好,路过香界寺特地查看了一下通往上次香八拉路线中翠微山的路口,应该是翻过院墙的一条小路。
2.2 三峰
大觉寺三峰据说可以算是户外入门玩家的路线了,我早就想过去看看,但还是在等一个天气比较好的周末,过去的那一天起床比较晚,所以有了后来一连串的事情,最后三峰至完成了两峰,阳台山和妙峰山,整座鹫峰都没有到过,徒步到涧沟结束,下降的高度大概也只有爬山高度的三分之一。
- 三峰这一次是在已进入深秋,从阳台山公园上的山,古香道上面已经铺满落叶,古道的石台阶被磨得很光滑,走在上面竟然有些踩着雪的感觉。西山的古道年代足够远,路过的人也多,看看更西边的京西古道的图片,骡马走过的路都足以留下蹄印。阳台山上去不远是金山寺,虽然修整过,但似乎中断了,四周杂草丛生,有些要变成废墟的样子,寺前广场银杏林叶子落了大半,但地上像是洒满金叶子。三峰足够高,在山下还有以下绿色的树叶,到了山上就是黄叶、红叶和枯叶,再到了上方,树叶基本都枯萎,加上山上的风大,挂在枝头的也不多了,再往上,树木覆盖也少了一些,露出许多山石,直到山顶,大部分都是干枯的灌木丛,就像随风摇摆的小草。三峰足够高,比起香山一带也更靠近西边,靠近京西太行山一带,向西望去,群山重叠,就像是水墨画中的景象。下午终于到了小山路上,山间的亭子里,群山、晚霞、草木环抱,简直是传说中隐居避世、采药修仙的场景。
- 这一天的路程有不少波折。早上从地铁站下来,按照正常的路线应该是走一段铁路,从大觉寺附近上山,我为了方便,想从阳台山北侧的山路上山,绕了一公里多才发现有个侧门无法通过。因为出发比较晚,翻过阳台山到妙峰山已经是下午二点前后,北京深秋的日落时间很早,本来想着尽快下山,从涧沟坐公交回去,但是速度有限,迟迟没能下山。到了妙峰山玉皇庙附近,与我比较接近同行的两位大哥大姐穿过景区的栏杆下山,栏杆正好有一个掰开的口,我不太想穿过栏杆,又看到一旁有路牌指着另一个下山的方向,跟着走了一段。没想到走了半个小时,连附近下山的野路,似乎挂着丝带的几处都绕了一圈,没有发现下山的路,只能返回穿过栏杆。到了涧沟村,天黑了下来,公交车早已停运,打车软件也一直叫不到车,附近甚至没有住宿的地方,大概等了二十分钟,山上下来两个女孩,看了看站台发现公交车停运,竟沿着公路走下山去。我又等了大概有20分钟,有个开着车大概是送东西到村里的大哥,和我说可以带我到主干道上的公交站,于是我坐上这趟十几公里的顺风车,终于到了夜间公交车通行的区域。
- 今年夏天北京暴雨,妙峰山正好是几个降水极值出现的地方之一。从微博上的信息看,走过的那几个地方,涧沟村、玫瑰园、金山寺、阳台山的古香道都受到不少破坏。
2.3 红螺山-雁栖湖
这次在北京渡过一个完整的秋天,单位旁边有一处小树林,种着一小片银杏、枫叶,每天都能看着树叶的变化。北京成片的红叶也不是太好找,我住在丰台,据说北宫是一处,但去的那天叶子还没红,而且正好赶上雾霾。红螺山算得上北京海拔比较高的山之一,远在怀柔,但主峰的路线比较难找,好在红螺寺、雁栖湖都在附近,城轨站也距离不远。
无论是红螺寺后山还是雁栖湖西山,红叶数量都不少,但也不是成片的红叶林,叶子红、黄、绿相间,只有很小的一片区域是比较单一的颜色,但也是浓浓的秋意,山水之间大自然的浓墨重彩,配上湛蓝色的天空,从远景看还是北京最美的时节。
- 红螺寺后山只能爬到一半,一路上不同的红色树叶,橘红、深红、棕红,山路的两旁随处可见,足以完成一次赏叶之旅。红螺寺大殿门口金灿灿的银杏树,在大殿前阵阵青烟的衬托下,既有秋日繁华之后的略显萧索,又有神佛仙境的祥和。红螺寺旁边山谷还有一片松树林,绿色的树叶在阳光下也有些发黄,谷中泉水冰冷,树林虽然不密集,但长满了许多爬山虎,有些南方山林的感觉。
- 雁栖湖西山步道高度有限,距离恰到好处,前面一大段可以从南向北一路俯瞰雁栖湖和周边的建筑、山林,北侧的一段主要看的是雁栖湖北侧的群山。雁栖湖是近几年才修好的,除了许多建筑,大部分景观更像是西式园林的处理方式,反倒是在西山步道上,不失山林野趣。我走到湖边已近黄昏,夕阳之下的湖面洒满山石、丛林、芦苇的倒影,这时才显出这次度假胜地的空旷和静谧。
2.4 开始和临行的登山
- 蟒山之行。自从5月受伤之后,主要的运动都是骑车,到了9月才第一次走路游玩。9月下旬,本来也还是一次骑车的旅行,骑行到了巩华城,算是东西南北中骑行计划的“北”,骑行到中午就结束了,所以有了莽山之行。因为一直等不到直达的公交车,这次爬山的起点是十三陵水库的山脚下,莽山不高,但是唤起了爬山的想法,山中徒步成为下半年的主线。蟒山风景的特色有二,向南边可以看十三陵水库和昌平城区,向西边可以俯瞰十三陵的布局,徒步最有意思的是从主峰到山顶长廊的一段野路,由于在景区内,虽然是野路但也没那么野,但在树林中寻找小路,仍是徒步最有趣的部分。
- 戒台寺后山。12月疫情的迅速发展,到了1月基本确定了回家的时间,最后一个周末还是放不下爬山的兴致,考虑到身体恢复的情况,戒台寺后山路线不长、高度有限、公交方便,最为合适。戒台寺之行果然有丰富的回忆,有许多意外:本来至少打算爬山,到了戒台寺看到寺院红墙有如城墙,最终还是进去逛了逛,戒台寺的松树极具特点,中午又正好碰上斋堂供应素面的时间;从山上下来,一路上路过芦潭古道、石佛村造像,规划中的路线几乎没有偏差;从戒台寺上后山时,遥望千灵山,又见到北京西部的群山层叠,下山的野路,总算时感受了一下单独徒步走在山脊、两侧陡坡的刺激;疫情和冬季的冲击之中,网络上关于生死之事的探讨多了起来,而在上戒台寺之前的郊野公园,似乎就碰上了一处新坟。
2.5 城外诸水
上一次到北京,总觉得北京特别缺水,这一次住在城南凉水河旁边,有几次也是特地到河边去,发现北京也还是有不少水——天然的水,而不是公园里的水面。有意思的是,几次到水边,居然都是骑车过去的。北京的生活,在公园看花、徒步爬山之外,有多了一个支线——骑行寻水。
- 南海子。第一次去南海子是在骑行去房山之后折返,作为一个可以休息的终点,但有些出乎意料的大,当时在公园中走了一圈,尤其是沿着麋鹿苑的外围穿梭,也有户外徒步的感觉。据说北京的大兴一带,以前是永定河泄洪的区域,南海子就是这一片低洼地区的一部分,原来的范围很广,是一处皇家猎场,有许多行宫、寺庙,水面大概也是很大的一片。不过我两次到南海子都是在秋冬季节,湖面的水看上去都不是很多。第二次是在北京的最后几天,正好想去看看夕阳,南海子有开阔的湖面,距离不远又有野趣,血红的残阳映照着零星的芦苇和荷叶的枯枝,比起海边的落日更为萧瑟。不过意想不到的还是南海子的夜色,上一次在北京的秋天,见过一处雨后的湖边的杉树林,阳光下浓烈饱满的色彩,就像是一副写实的油画,而南海子的冬夜,月光透过干枯的树林倒映在冰面上,柔和的光线、模糊的倒影和凝固的画面,更像是一副印象派的画。
- 通州大运河。上一次到北京的时候,北京市政府还没有搬到通州,去年出北京一直都不太方便,中秋假期便想骑车到通州去。通州是某种意义上的运河城市,出了东城沿着通惠河一路向东,到了尽头就是北运河,运河应该算得上北京真正的大河。现在的通州在北运河一带修建了好几处公园,运河水面宽阔、水量充裕,两岸绿树成荫,很像南方的风景,湖边的公园连成一片,还有不少没有修建完的部分,但也能看出各有特色,河岸、树林、草地、土丘、娱乐应有尽有,当时就在想,如果在北京生活,通州应该是环境配套比较适合的地方了。
- 附:我在9月的时候去过两次市集活动,咖啡市集在朝阳门附近,近通惠河,就是去通州的那一天;图书市集在将府公园附近,近坝河,那天也在附近骑行了十几公里,通惠河和坝河都是起源于护城河,也都用于漕运,最终汇入北运河。
- 又附:可能因为住在南边,这段时间路过的河流主要都在北京的城南,但去昌平蟒山的那一次,从宿舍骑车到了巩华城,巩华城处于南沙河、北沙河中间,东边就是沙河水库,有如一个半岛。沙河处于北京城北,最终汇入通州北运河,巩华城据说是明代北征军队入城前的修整之地,是一座和宛平城类似的军城。
- 小清河-永定河。永定河大概是北京最出名的河,除了唐诗里面的无定河,卢沟桥也是在永定河上。国庆的骑行路线是从丰台经世界公园进入房山,再由房山进入大兴,最后到达南海子,路线中最主要的设计,就是两次跨过永定河,顺便在房山看看小清河。以前看得最多的是园博园附近的永定河,水面开阔平静,像一个湖泊;从世界公园出来,左堤路旁的远远看着河道要小一些,水量应该不多;折往房山的桥下,似乎是永定河上的一个水库,水面更加宽阔但是水量似乎有限,而且中间有许多露出来的“小岛”,好像还在修建工程;从房山出来往大兴方向,桥下就像是一片滩涂,和常见的湿地公园类似,水生的植物密布,完全看不出河道的样子。小清河居然发源于卢沟桥附近,在房山一带,水面不算宽,和南方的小溪差不多,沿河有许多公园,公园的主体出来两岸的树林,还有河水没有淹没的滩涂,还有许多人在河边钓鱼,似乎北京没处有水流经过的地方,都很有些天然的野趣。
- 妫水河。妫水河在延庆,这是疫情之后的第一个元旦假期,本来是想到远郊去看看,去的是世园公园,妫水河算是意外的收获。妫水河也是永定河的支流,世园公园这一段,正好在海坨山脚下,远远望去,蜿蜒的河流雪白一片,笔直的树林一片光秃秃的,远处延绵的山脉,隐约可见山顶的雪色,竟然有些像西北的广阔而荒凉。上一次见到冰封的河面,还是14年在东北的松花江,妫水河的冰面也很特别,有一段是没有冰封的,水面上有许多野鸭子,而冰封的水面大概也是足够厚的,下午的时候,可以看到有许多人在冰面上玩耍,还有人凿开冰面站在冰上钓鱼。
- 附:亮马河似乎是一条排水的河道,但是这几年因为疫情出游的机会减少,户外活动增加得更多,亮马河及其两岸竟也成了一处胜地,号称东方塞纳河。蓝色港湾处于亮马河中游,名字也有些法国的风情,多年前在北京时就想过来看看,但这次的跨年夜还是第一次到这里。蓝色港湾的灯光秀有些规模,但要论特点,倒也比不上名气。大概时疫情之后的第一个跨年夜,人潮涌动以至于难以通行,但不出意外的,还是没有跨年倒计时之类的活动。
今年北京暴雨,河北发生洪水,北京一带的水系结构突然之间受到大量的关注,北京的水系发源于西边太行山一带,向东大多流入到天津入海。很多河流看起来水面宽广,但是水流不大,而且靠近上游,水流季节变化波动很大,枯水时节甚至露出不少河床。日常看起来好像平静的湖面,但发生洪水的时候,又比南方常见的河流更加凶险,至少从画面上看,很容易冲出日常看到的水面范围。
3 春花秋叶
3.1 园博园之春
园博园虽然是主题建筑,但比起北京的园林、建筑,至少在风景上是不逊色的,而且占地面积大、园林风格多样、植物种类丰富,可以算是最值得多次游玩的地方。上一次到北京看过的花不多,最主要的就是玉渊潭的樱花,这一次没去玉渊潭,倒是在园博园看到成片的樱花,而且人还不多。园博园中各式园林建筑多样,在其间赏花,就像是在居住的院子中看花,又不失山林自然趣味,比起其他地方更胜一筹。而且建筑风格不同,建筑之外的花似乎也有所不同,北京园建筑高大华丽,黄色的连翘就像是建筑台下的陪衬,烘托着园中明亮的色彩,江苏园的建筑更加素雅,并且水面平远开阔,岸边的黄色连翘与绿柳、桃花,加上湖中倒影,共同构成院子里最显眼的春色。
3.2 园博园之秋
- 北京的秋季是最美的季节,不但对于北京,秋季是最美的,就季节中的风景而言,秋季的北京也是不逊于任何景色。秋天的银杏树有许多典型的景观,比如红色的宫墙和金黄的银杏相衬,比如笔直的大路上两排的银杏、路上铺满落叶,比如单独一株高大的银杏让整个院子变得金灿灿的。园博园的银杏大道转来转去有好几个方向,最后一段正好对着永定塔,但是银杏大道太宽,只有从塔后的山路上,才能看到有如黄叶和红叶托起来的永定太。
- 秋天是色彩最浓烈的季节,江南的秋季还从来没有机会去过,而园博园正好可以在10月提前感受江南园林的秋天。红叶与山石之间的亭台相对,柱子的红漆似乎是为了匹配天然的秋色,院墙上、假山上挂着红色的爬山虎,黄色的树叶在空中摇曳,树叶洒满满粉墙上的黛瓦,山墙有如波浪一般的画框,画中是层次分明的树林,园中湖水也出现彩色的倒影。
- 世园公园。世园公园听上去应该和园博园类似,但世园会不过两三年,大多数园子已经有破败的感觉,有些装饰其实已经坏掉了,比较有意思的只有安徽、云南、北京三座园子,巴勒斯坦园算是比较特别的外国园子,没想到今年巴以冲突又再次爆发。北京园不是园博园那种精致的园林,但胜在比较完整地呈现北京庭院的风格,但最特别的是一处红墙边上的假山。北京的山中有冰瀑,但行程实在安排不过来,没想到在北京园碰到一个微缩版,枯水下的断墙和略显凌乱的假山,山中喷出的瀑布已被凝固,就像尘封的往事凝固在历史之中。
3.3 春暖花开
北京的花是按季节转换的,倒不是说南方的花不一样,只是我生长在南方,家里和花卉更是有些渊源。老家的花开得最热闹的是春节,花市上各种各样的花数不清,如果到野外,春夏秋冬,四季都不缺花,从植物上的颜色形态上,没有太多四季的区别。而北京的花主要在春季,并且花季变换的主题,每一种花开大概两三周,过了花期就轮到另一种,不至于太集中又不分散,突出春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按照我见过的花,最主要的大概是梅花、桃花、樱花、海棠、郁金香、牡丹,另外还有丁香、连翘、芍药、月季、紫藤,还有几种叫不太除了名字的,由初春到初夏,花朵越来越大,越来越显得热闹。如果说桃花是北方春花的标准,密集地长在树枝上,花瓣紧促、颜色艳丽;梅花相对更加精致,花蕊花瓣更为清晰、颜色也有浅一些的高级感;樱花更为清冷,有如雪花般不但惨白而且容易飘落;海棠最是明艳动人,颜色由粉至红,花瓣圆润舒展,犹如美人的脸;牡丹则是一团繁花,让人自然联系起富贵的寓意。郁金香与这些所有的花都不同,更像南方的花,其他花都长在树上,牡丹虽然不高,但也是乔木,而郁金香明显是一种草,颜色多样、渐变复杂、色彩鲜亮、叶片宽大碧绿,极具异域风情。
明城墙。北京应该是个城墙很多地方,但保存最长最完整的一段,应该是崇文门附近的城墙。上一次到的时候还是冬天,略显残缺和灰黑色的城墙,在枯草、枯枝之间显得更加苍凉。这次是梅花、桃花盛开是时节,城墙外侧的公园就像一条彩色的花带,有了粉色的花朵,树枝和城墙反倒融为一体,都成了枝头春意的背景。
- 颐和园。颐和园大概是北京保存较好的园林中规模最大、最为多样的一处,是皇家园林凿湖叠山的典型,既有海外三山式的布局,又有仿西湖的长堤、仿苏州园林的园中园,园中有湖山相映,远处借玉泉山塔影,背后还有临水布置的苏州街和依山而建的藏传佛教寺庙。到颐和园的时候桃花花期已经过去了,没能看到长堤上烟花三月的景象,乐寿堂前的玉兰花居然也有些枯萎了。
- 海棠花溪。上一次到海棠花溪,正是初春时节,海棠花还没开放,看到树枝上冒出来的一点花蕊,充满春天的生机,而这一次正好是海棠开花的季节,护城河两边满树繁花,海棠中间夹杂着一些桃花,树下、河边都站满了赏花的人。
- 附:城南有一次陶然亭公园,虽然是现代建筑,但又很具古风,现在园中还有近代历史遗迹,传说中还和香妃有关。陶然亭也是以海棠为主题,园中的湖畔又一条海棠花堤,除了北京常见的西府海棠,还许多盆栽的沂州海棠。
- 中山公园。上一次去中山公园是逛了一天之后,临近傍晚,正值寒潮到来,公园中光秃秃的,几乎只有我一个游人,唯一的印象也只有中山堂前空荡荡的社稷坛。这一次完全不同,需要提前一天预约,到了之后发现游客成群,似乎比不隔壁的故宫人少。除了正当其时的郁金香,海棠、丁香竟然也还不错,唐花坞一带的园林算得上一处园中园,算得上北京园林中少有的精致,北侧的青松也不失台坛建筑的水平。
- 圆明园。圆明园是我比较喜欢的北京园林之一,与其他园林不同,无论风景还是建筑,圆明园都没有太多特点,清式的园林或者建筑也很难让人感受历史的厚重。但是圆明园胜在“野”,断壁残垣、杂草丛生,还有土墙或是堆叠的山丘混为一体,倒像是天然的山林,到了春天点缀上一些花朵,这种野趣更加突出。现在的园明园种上许多植物,最大的一片应该是牡丹,含经堂附近的牡丹成为一片花海,还有一些点缀在旧建筑的基座中间。
3.4 初秋的花
- 植物园的南园是第一次过去,温室里有许多不同地域的植物,但最有意思的还是睡莲。那是间隔了一个夏天的第一次游玩,本来想去看植物园里的古莲池,但夏季已经过去,荷花都已凋谢,还好睡莲正在盛开,南园中间有一个满是睡莲的池塘,大概有三四个品种、五六种颜色,还有不少生长在池边不远处。睡莲颜色更加鲜艳多彩,形状花瓣棱角分明,并且紧贴着水面,多了一些明亮的优雅。
- 奥森公园虽然早就不是第一次过去,但国庆过去的这一次感觉完全不一样,大概可以算得上是城区内最有自然趣味的公园,尤其是草地、树林、土丘、水面之间弥漫着大自然的清新。这天正好碰上雏菊展,在我看来,雏菊是一种很讨巧的花,不像一般的菊花那样花团锦簇,犹如小草一般容易亲近,花朵形态又很简单,简单到似乎可以轻易画下,但是每次出现都是成片的,仅有漫山花草的山野风,又有些精心修剪的园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