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燎

阅读、回忆和记录

按照惯例写写话剧的评论,《晚餐》这出剧是希腊的剧本翻译过来的,看起来确实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 剧本是古希腊三联剧的续写,但是相比起印象中希腊悲剧常有的诸神和冲突,本剧的情节上几乎没有起伏。这出剧几乎只有一幕,从情绪上大致是将开场的设定推向一个最终的高潮。

  • 特洛伊公主的叙述似乎想诉说战争带来的苦难,发动战争的罪恶,王后也有类似的表达。但是作为主题,这部分的内容太过单薄,三姐弟所纠结的是人伦惨剧与对命运的无力,从这个意义上,对战争的指责包括特洛伊公主这个人物的存在就显得有些突兀。

  • 从主题上讲,死去的人选择放下,似乎只是对死去这个事实的承认;三姐弟陷入痛苦的根源,也许与战争类似,受到某种欲望的驱使,但是最终主导他们命运的却是对宿命的畏惧或是无能为力,这倒是有些古希腊的味道,但是欲望或者说动因在剧中并不明显,似乎逻辑上链接不上。

  • 本剧贯穿的是一种人物纠结的内心世界,姐弟三人都在试图去探讨这种纠结,但最终没有从中走出来。如果说剧中有冲突的话,大概就是每个人物对曾经所做的后悔,更进一步说,在回忆过去中反思真实的内心,但是这些反思并没有得到任何解开的理由,所以最终归结于宿命。

  • 如果说整个情节的发展是沿着——姐姐探求真相、姐弟陷入纠结无从解脱、姐姐终结诅咒——这样的线路发展,而死去的人是在暗示另外的一条路,同时也是暗示死去,似乎简单而有些合理。

  • 古希腊的传说中经常会有预言或者诅咒,实际上中国也有类似的记录,国语中就有不少。但是如本剧这般最后决定命运的正是人物对诅咒的恐惧,这样是难以理解的,至少是难以想象存在更多内涵的,这大概是不同文化背景的问题。

  • 说的演出本身,本剧基本只有一幕,情节发展并不明显又完全是用对话推动,尽管对话似乎饱含情感,对话内容的单薄——实在想不出更多的内涵——也使得整部剧显得平淡。

  • 剧中死去的人可以听见活着的人的对话,活着的人却不能听见死去的人的话,又置于一个场景中,于是两组对话互相交织,感觉上是极为强烈的技巧性。

  • 舞台采用铁链布景确实很能衬托人物的内心,正如被铁链缠起来一般。但有些地方就不太好理解,比如开场四个死去的人充满仪式感的出场,最后搬动两个柱子是做什么;特洛伊公主在剧情中出场不多,又不与其他人互动,但其中有一段时间摊坐在一旁,显得十分奇怪。

  • 除了特洛伊公主,情人也是一个很奇怪的角色。从后面其他人的描述中似乎是一个智者,还与国王有过冲突,但是在晚餐开始前的对话中,又简直是戏剧中的丑角一般,无论如何不应该是这两种形象的叠加。

读书比较慢也许有个好处,读完之后可以在写点什么。

  • 孔飞力很会讲故事,不管是实实在在地讲一个历史故事,还是演绎成研究作品的“故事”,不管是叫魂还是这一本,读进去了总舍不得放下。叫魂是将一个故事不断地展开,本书则是把一连串的故事串起来。
  •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似乎是个很大的题目,本书讨论的中心在于现代国家的根本性议程:包括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国家与地方社会的议题。现代中国在直观上似乎与传统(古代)中国截然不同,但是本书指出了那些根本性进程的历史渊源。
  • 尽管本书讨论的是近代的历史,对于49年以后的历史也只是提及了一点,但是根本性议程这样具有一般性的概念,很容易让人对照现实,似乎现代中国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走出来。
  • 相比起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这两个在现实中几乎随处可见的话题,国家与地方社会的议题的讨论范围并没有那样广泛,但是我近期接触的另外两本书,《皇权不下县》与《危机与重构》竟也是类似的话题。
  • 本书提及清代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存在中介阶层——地主或者胥吏,损害了国家财政的根源,并且在新中国出于资源的问题而被解决。可是重新审视这一进程,地主作为更独立的中介阶层不复存在,但是作为地方征税的代理人一直存在。
  • 近代及以前的地方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但是地方的小型的农业经济正逐渐瓦解,传统的胥吏的类包税商的形式可能以类似的形式存在下去,但是将征税与借贷联系的方式似乎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仅就征税的统一而言,国家财政与地方社会的关系似乎已经没有“根本性”的问题。

这是第二次到北京人艺看话剧了,北京人艺名气很大,不过从前两次看话剧的经验看,坐得太远欣赏到的终究太少。这次买了小剧场的票,果然更好地感受了一下表演的感觉,动作表情以至于眼神都能看得清楚,整场表演也很有味道。

表演上的讲究了解不多,只觉得演绎很生动,大多数地方夸张得恰到好处。整场剧似乎是语言之间逐渐推动,一开始没感觉出舞台的讲究,但是吴起夫妇自杀的那个横台配上不同的灯光确实让人感觉出了两人事去的不同场景。

这剧是改编自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融入了许多其他人的细节,比如张敞的画眉,白起的杀俘。欣赏这种太出名的故事总会有一些别样的困难,因为总会和历史上的记载去比较,更何况这部剧的主题还涉及到人生的选择。回顾关于吴起的历史,才发现这部剧选了一个很不错的人物样本,可是历史似乎更加有趣。

说起吴起,一直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离家前的那句话,

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剧里说这是与母亲的盟誓,似乎是年少时心高气傲的赌咒,但史记里却说

乡党笑之,吴起杀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

实际上更多是快意恩仇之后离家避祸。

回顾史记本传,吴起在鲁国杀妻求将实际上成功地获得带兵机会,并打出了名气。被鲁人排挤后,到了魏国,吴起终于成为大国诸侯的大将,并为魏国镇守河西,对抗强秦,并由此名显诸侯。史书写大将爱兵如子,这里的写法却有些独特,用了一位母亲的话: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似乎更加倾向于突出对士兵的态度从而使士兵效力这样的关系。

吴起在魏国无法拜相,又受排挤,这一点与剧中类似,但是变法之议却是要等到楚国的时候。吴起在楚国终于拜相,并开始了战国时期类似的变法过程,逐渐去除旧贵族的影响,可是楚王不久便死去,但是吴起又用了一个办法将变法推了一步。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剧中的吴起在被鲁君逐出后产生退意,可是从出卫国、杀妻求将、治兵、对魏国不满到最后伏王尸,看上去吴起似乎一直都很纯粹,目标明确而又率性敢为。我从小读史书便喜欢乱世,春秋、三国、南北朝,最喜欢的是春秋,一直以为是因为乱世有英雄、有故事,实际上后来才发现其实还有一点,乱世的规则更简单,也显得更纯粹,尤其是旧规则刚被破坏,新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春秋战国时期。

回到话剧的结尾,如果说吴起之死是见仁见智的价值观反映,这样的结局也还是可说得过去的。最后将整个故事归结于一个政治斗争的设局似乎又使全剧显得肤浅了许多。

今晚吃饺子的时候顺便要了一份哈尔滨红肠,想起年初在东北的旅行,又买了一瓶格瓦斯。

年初的东北之行留下最深的印象是“远”,大概是气候和建筑风格的差异比较大。即使后来回想起来,感觉更多时候不是想再去一次,而是一种对过往远去的追忆。

从伊春说起

我印象中的冷有两种,一种是在镇江的雨夜,一种是在伊春的火车站。

知道伊春中这个地方还是我已经订了去往哈尔滨的机票之后,在同学的口中得知。我是坐着哈尔滨出发的火车到伊春的,经过一个晚上时间,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到的。那时我在哈尔滨两天已经比较适应东北的天气了,但出了火车还是把我冻得清醒起来。清晨的郊区道路上没什么人,车辆也不是很多,一夜过后已经有些饿了,身上穿着两件羽绒服,但仍感觉到空气似乎冷得发硬,那时候温度在零下30度以下。

我在伊春的时间正好一天,除了在街道上感受东北小城的气氛,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山上,我觉得那是真正在玩雪。那是伊春市区南边的一座小山,我们上山的地方并不是景区的入口,沿途似乎是个村落,屋顶和栅栏上对着厚厚一层积雪,那时我才感觉到了想象中的北方。上山的小路是有木台阶的,但被雪覆盖了,我很不擅长在这样的路上走,几乎走不了几步就会打滑甚至摔倒,倒在一层不知有多厚的雪上,却也不觉得痛。沿途的亭子里也是铺着一层积雪, 将座位上的雪扫去,用桌子上的雪捏个小人,感觉就像是一堆很轻的沙子,怎么也不成型。一段林间小路过后,我们开始沿着山上的公路走,公路的两边都是被汽车压得密实的雪层,中间部分还是比较松散,不容易打滑,走在上面还能听到一步一声沙沙的声响。公路虽然不太容易摔倒,但是很长,走的时间长了也很费体力,好在和德祥一块去的,要是一个人只走公路,大概天黑都下不了山。

阅读全文 »

无意中在网上买了这本书,却是意外的收获,全书给出了许多有趣话题的文献综述,涉及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看到英文书名中的handbook,才想起确是这一体例的书,在中文、以中国经济为主题的书中却极为难得。

全书话题

这部分对本书的话题做一个总结。从体例上看有两种,一种是文献综述的梳理(L),另一种更多是历史与现实的描述(D)。

本书的前四章是一个经济史的回顾,大致可以按照时间进行划分:

  1. 长期意义的传统中国 L
  2. 近代中国的变革 L
  3.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D
  4.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D

此后的15章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宏观层面、各部门经济、经济制度和发展。

  • 宏观层面:5-L-经济增长,6-L-人口,7-D-劳动力市场,8-L-储蓄,9-D-宏观经济管理,10-D-收入不平等;
  • 各部门经济:11-L-农业,13-L-国际贸易,14-D-国际投资,15-D-金融;
  • 经济制度和发展:12-D-企业所有制,16-L-法律制度,17-D-环境问题,18-D-经济展望。

文献提要

这部分按照原书目录,将一些有意思的文献列举出来。原书的文献列表十分奇怪,许多本来应该以英文形式呈现的国外文献翻译成了中文,但是名字却都写成英文,翻译成中文的书名也多与国内版本译名不一致。下面都做了梳理。

阅读全文 »

这个话题几乎是我在离开学校之后第一次关注的学术话题,当时看来一下澳门的数据,本来想做做数据整理之类的。之后又看了一些澳门的文章,包括一些多元化之类的说法,一时间想到了“荷兰病”,但是很快由于别的事情没有继续关注了。

昨天查香港的数据,突然想起了澳门这件事。“荷兰病”本是指具有自然资源禀赋的国家,过度发展其自然资源部门,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货币升值,从而对其他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形成压力,削弱了其他部门的竞争力。这种经济结构下的一种后果是一旦资源部门受到冲击甚至衰退,经济体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澳门算不上什么自然资源禀赋,却具有赌场的资质,并且依靠中国大陆这样庞大的市场,形成了处于行政管制导致的资源禀赋。其结果是博彩业迅速发展,并且与之相关的,旅游、零售的行业都与博彩业的表现息息相关,并且在整体经济中占据相当比重。2014年以来,受某些政治因素的影响,博彩业大幅度下滑,澳门经济也相应大幅度下滑,从而经济发展也更加关注多元化。

澳门2

首先是澳门的经济结构变迁,服务净出口一直占据最大的比重,货物净出口一直是负值。居民消费和投资都曾经接近服务净出口的份额,但是在2010年-2014年间,各部分结构基本处于一个稳定状态,服务净出口占据70%-80%的份额,消费在20%左右,投资和政府消费都在20%以下,如果考虑货物进口,则消费本地商品的比重还要下降。其中,博彩业贡献了相当的服务出口份额。
进一步考察博彩业的角色,可以发现,博彩业的收入占GDP的一半左右,并且几乎同步变化(左上和右下的博彩业收入,分别是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同样刺激着平均工资的上升,GDP增长和服务出口项几乎一致。这几张图共同说明了,1)博彩业在经济体中举足轻重,2)经济增长的动力单一,3)博彩业的员工支出与经济体的平均工资相关性很高。但是判断博彩业的发展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检验:1)博彩业的发展拉动了平均工资,2)通过劳动力成本或者其他途径对其他行业发展产生压力,3)博彩业发展对汇率和其他行业的影响。

澳门1

下一步的研究中,更重要的在于探究:“荷兰病”的文献和一般研究框架,博彩业是否真的具有“荷兰病”特征,小型、结构单一的经济体如何减少波动,多元化的策略是否有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