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燎

阅读、回忆和记录

这本书在我读过的书中不是很常见,从题目和作者看都比较偏文学作品,之所以会看这个系列,主要还是一次在博客中听到这本书的介绍。大概是说,“失败者”的说法来自于,春秋中的各方都在试图寻找一种共存的体系,或者说恢复某种理想中的制度,但最终还是走向大一统。

  • 从这个视角看春秋,是之前没有想到的,或者说没有特别注意到的。春秋战国几乎是我感兴趣的历史,从前的认识中,这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自诸侯出”到“自卿大夫出”直至“陪臣执国命”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同诸侯国有明显的区别,晋国自曲沃代翼之后,公室力量被视为威胁,最后变为三家分晋;齐国由高、国、崔等传统势力,但最终被田氏取代;鲁国有三桓之乱,但三桓其实出自公室;秦国似乎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而楚国最为独特,建立县制和职官,似乎没有这些内部的动乱。因为这个问题很有趣,还特地淘了一部左传纪事本末,当然基本上没怎么翻过。
  • 这本书讲了许多春秋的细节,尤其是齐、晋成就霸业的细节,但事情从西周说起,所以总共有三场失败:首先是西周,周王室的衰退来自封建,分封出去的诸侯忠诚难以保证,并且随着王室的衰落和分封诸侯与王室关系的疏远,这种忠诚几乎只剩下名义上的,另外就是王室内部的争斗和控制范围的减少,直接控制范围的减少实际上和封建有关,只要扩张的脚本停下来,分封就会削弱王室直接掌握的实力。第二是齐,齐国的称霸简直是理想化的构建天下秩序,估计有不少美化的部分,联合诸侯对抗戎狄,“兴往继绝”,书中提到很重要的一点齐国的称霸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安排,齐国是消耗自己在维持这种秩序,而不是要求小国纳贡,同时,对于军事消耗的承担是临时的,所以难以形成有效的补给,一方面国内没有激励维持这种秩序,另一方面,其他小国不一定愿意配合行动。第三个是晋,其实晋的失败最终是退出了争霸,并且在春秋的最后阶段直接分裂了,晋的争霸手段更为直接,对于中原以外,直接吞并壮大自己,对于中原构建的是附庸国的体系,对于小诸侯不服从自己的进行征服,同时要求小国纳贡,并且跟随晋国进行军事行动(这些楚国也基本是这么做的),总的来说这个体系维持得更为成功,当然晋国略胜于楚国,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接近的,所以有机会实现弭兵,最后,晋国退出争霸源于国内自身的问题。
  • 从这个层面看,春秋战国有两方面极为重要的转变,一方面是贵族分封向官僚制的转变,一直持续到秦汉;另一方面是诸侯并立向单一国家的转变,这种转变原因可能是在春秋阶段的探索已经出现问题,或者说,向单一国家转变的过程呈现某种程度的不可逆,大国联合小国的模式无法持续。如果回到最为感兴趣的晋国上,又会有这么个问题,晋国自文公开始其实诸卿之间的争斗已经逐渐激化,但是何以仍维持第一强国的实力,至少其他诸侯仍无法撼动。

这本书很有意思,水浒的故事只是其中的引子,其讨论的远超过水浒的内容,甚至宋朝的内容也不是太多。

  • 郑屠。这一篇讲的是中国的过剩劳动力形成小农经济,农民难以形成资本积累,所以需要借贷。而郑屠就是发放高利贷的。在自然经济情况下难以积累资本,高利贷是就是聚敛财富的方式,而高利贷需要权势的支持,所以,其实郑屠的横行在于其背后的高利贷-官员的势力链条。
  • 五台山文殊院。这一篇讲的是佛教势力的问题。佛教兴于乱世,在魏晋南北朝开始兴盛,其时朝代更迭,皇族相互残杀,但是对佛教又极为虔诚,从而引领潮流。佛教徒不需要像一般人一样纳税,很多人为规避征税投入佛门,佛门势力扩大,历史上出现了三武灭佛。但是作为官方认证的佛教徒身份,度牒却成为朝廷敛财的工具,但这种聚敛是利于一时,不利于长远。有几个有趣的问题:1、魏晋的佛教如何兴盛起来?佛教似乎是由贵族逐渐走向平民。2、乱世之中倾向于佛教,主导的因素是什么?3、佛教徒不理世俗,但历代承认这一点并且给予保护,这是如何开始和延续的?4、之前见过一些文献讲到寺庙的产业,比方说本书讲文殊院的田地,有的文章提到大相国寺和高利贷,佛教与世俗如何互动?
  • 王伦。水泊梁山的第一任寨主是个秀才,这一篇用了一句话概括:“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我岂能佩六国相印乎?”说的是绅士和流氓可以做皇帝,但士大夫在中间阶层,最为摇摆,成不了大事。
  • 快活林的所有权。 快活林的所有在施恩和蒋门神中转移,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实力(武力),另一个是势力(官员关系),这种所有权可以由力量取得。这一篇比较了水浒和罗马的所有权,罗马早期也是通过占领获得土地财富,但随着罗马延续时间的推移,所有权受到重视(保护),而历代更迭频繁,五代十国更是动荡多年,所以通过力量的占有仍然不觉得奇怪。
  • 九天玄女。历史上的帝王寄托于神话,比如高祖斩白蛇,不过是胜利者的书写。宋元以降,借宗教之名起兵、作乱的不在少数。这一篇对历代的粮食价格也做了梳理,大概也描述了中国历史中的周期律,在朝代初期,人口少,粮价低,到了后期人口多,粮价高,社会便动乱。
  • 祝家庄和曾头市。这一篇将祝家庄和曾头市归为部曲和乡团,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战斗力高于佣兵。军队和官僚过剩的问题,军队的过剩来自于收编无业之人,或者说,如果精简军队,要么转为盗匪,要么流入藩镇(之类的其他势力);官僚的过剩则会形成党争,汉、唐、宋、明都没有例外。过剩的军队如果和过剩的官僚结合,就可能朝代更迭,但是如果只是流氓过剩,也会变成大盗。

这几篇文字拖了好几个月一直没写完,最终凑成这么一大篇。其中的两篇(预期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来自于两个讨论的视频,最后一个来自于网络上讨论得比较火热的事件——央行利润分配(有些观点也来自于视频探讨的启发)。

预期管理

  • 当前没有清晰的货币政策规则。

  • 现在的沟通方式也可以管理预期。

  • 预期管理还是不够清晰。

流动性管理

  • 美联储的流动性调控体系
  • 联邦基金利率
  • 流动性充足下的结果因素
  • 离岸市场的美元资金供应
  • 流动性与监管政策

利润分配

  • 央行利润分配: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科目。1、在表内;2、不在表内

  • 利润分配的影响:

  • 赤字货币化的比较及其约束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 中央银行的两大作用: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独立性更多是针对货币政策而言,所以也可以换句话说是“货币政策独立性”。实际上,金融稳定措施的实施,通常不太可能由中央银行单独实施,金融监管和财政资金(或者政府担保)也尤为重要。

  • 独立性有两个层面,目标的设定和工具的实施。实际上,无论哪个国家,目标设定的独立性都至少是有限的,或许中央银行(或类似组织)能够自主设定某个具体的目标,比如通胀率维持在2%;但是,从组织定位上,典型的中央银行向两类机构负责,一类是议会,一类是财政部,在目标上会被授予一个范围(比如价格稳定),独立性不过是确定一个技术上更为具体的目标。所以,独立性更多时候的体现是,在给定的目标下(或者在给定范围内选取一个具体的目标),可以充分使用各类授权的工具,一方面,工具的使用是自主的,另一方面,不受政府其他目标的干扰,尤其是短期目标或者有冲突的目标的干扰。

  • 独立性的目的在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实质是货币政策本身具有局限。独立性通常强调不受其他干扰,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在通货膨胀或经济过热时,可以自主提升利率,而不受其他方面(主要可能来自政府)维持低利率以持续刺激经济的压力,原因在于,维持低利率可能进一步推升通胀。中央银行的目标在于保持一定的价格稳定,如果放任其他压力的干预,则这一目标无法达成,所以保持货币政策独立安排的原因在于,价格稳定目标的优先级高于其他目标,或者说,货币政策做为政策工具的一种,其优先目标是价格稳定。换一个角度,一方面,货币政策无法同时满足两个产生冲突的目标,另一方面,对于价格稳定以外的其他目标,采用货币政策不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读书的事是写过的最长的一个系列,总的来说就是三种形式:读书计划读书进度读书总结(年度书籍)。2019年开始,这三类读书系列文章基本中断了,读书的进度也慢了很多,2021年读书的数量快要赶上2019年了,当时下半年几乎没有读书。这一篇既是2021年读书的简单总结,也是2022年度的读书计划。这两年,手机阅读app的体验越来越好,甚至不少新书都能在app里找到,今年的《置身事内》、《秦制两千年》、《南渡君臣》几本书,在以前肯定是读纸质版。

读书计划

2021年的书

这本书在方所看到的,在概念的使用上极为特别,但实际上的论述缺略显单薄。

  • 本书的选题其实非常有意思,实际上更为重要的议题应该是早期中国的各部分如何纳入中国,或者更为宽泛地说早期中国如何形成,延伸出去还有许多议题,比如早期地方文化在统一进程中的演变中国文化中的地方性朝代更迭或制度演进中的中央与地方
  • 第二章主要介绍三星堆文化,但有两点说明得不清楚,实际上也是全书都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是三星堆在多大程度上与中国其他区域的文化有差异,或者说这种差异是在同一内核下的分支还是不同的源流;二是三星堆文化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巴蜀原住民的文化来源,实际上,由于缺少文字资料,三星堆文化与巴蜀历史记录中的人物事件难以联系起来,与秦征服巴蜀之前的原住民关系更是难以说清。这两个问题对于全书而言,则变成,巴蜀的原住民具有什么文化特点,在秦汉统治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人与后来者在秦汉治下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第六章也有类似的问题,从文本的叙述上看,四川汉代墓葬与其他地区在形制原则上基本一致,只不过多了西王母信仰,在具体的墓画等内容上有所差异,那四川与其他区域文化是否已经趋同?
  • 第三章则有不少有意义的梳理,从中可以看到秦如何将巴蜀纳入统治,兴建城池,建立矿产专营和货币使用的经济制度,修建水利发展农业,向当地移民,这些措施,除了巴蜀,在西南、湖广、东南等地纳入有效统治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都被使用。另外,秦行郡县制,但蜀国采用更彻底的郡县制,而巴国采用与当地豪族合作的形式,与后来的土司制、改土归流都极为相似。
  • 第四、五章介绍了巴蜀故地与秦汉中央的交流:秦汉官员扶持巴蜀商人,以及巴蜀商人借地利之便与外国贸易;巴蜀跟随中原主流发展儒学,但其发展脉络有所区别;巴蜀士人相对关东在中央的地位较弱,更关注于本地事务。从这里延申出去,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中央和地方交流的议题,不同王朝的中央与特定地区的关联,受到忽视或歧视的地区如何保持与中央的关系,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关注重点和相应后果。比如后来在科举上的南北分榜,选官制度上关注地域均衡;巴蜀、西南、岭南都是长期与中原、江南等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区域相距较远,其地方治理是否与靠近政治中心的地区不同。

刚上大学的时候,很喜欢在图书馆看书,而且不限制书的类型,无论是什么都看一看。那是买书还比较少,看到一些以前只见过名字的书,都会比较好奇,其中印象深刻的书,就有《盐铁论》。这几年看的书,比读书的时候都不少,写出来的文字,质量有高有低,但数量却是不少,重读盐铁论感觉更为有趣。

本议第一

第一篇是全书的总论,贤良文学和大夫双方亮明观点。

  • 文学对曰:……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这是全书辩论的起点,或者说这一场辩论的缘由,双方争论的是盐铁、酒榷、均输的经济制度是否需要转变,文学认为这些措施与民争利,形成争利的气氛,影响农业发展,而大夫则指出直接的原因:国库需要有收入可以应对边疆战事。

  • 文学曰:……蓄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
  • 大夫曰:……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赡,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未便也。
  • 文学曰:……今废道德而任兵革,兴师而伐之,屯戍而备之,暴兵露师,以支久长,转输粮食无已,使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故以罢之为便也。

第二个讨论的话题是关于是否用兵的,大夫认为用兵以应对匈奴的入侵,而文学认为应当施行仁政而减少用兵,长时间的用兵使国内穷困不是长久之计。

  • 大夫曰: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 文学曰: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民欲,实菽粟货财……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
  • 大夫曰:……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致远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
  • 文学曰:“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不务民用而淫巧众也……传曰:诸侯好利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是开利孔为民罪梯也。”

这是第三个讨论的话题,关于工商的作用,大夫认为工业可以支持农业器具,商业可以促进交易,满足财用,所以要用盐铁均输促进财务流通,调剂缓急之用。而文学认为关键在于引导民众重视农业还是工商,重视农业会民风淳厚,重视工商会民风轻薄,并且工商会导致农业荒废。

  • 大夫曰: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利孔而为民罪梯者也。
  • 文学曰: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县官猥发,阖门擅市,则万物幷收。万物幷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侔利。自市,则吏容奸。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盖古之均输,所以齐劳逸而便贡输,非以为利而贾万物也。

第四个讨论的话题是均输平准政策的目标与效果。大夫解释了政策的目的,均输的原因在于,以前各郡国进贡的特产类型复杂,大多质量低劣,有的甚至不值路费,所以设置均输官员,统一运输以方便进贡;平准则是为了平抑物价,低买高卖;两种措施都是为了便利百姓。文学则强调政策实施的不良后果,郡国征收赋税时,不征税民众所生产的,却要求其不生产的,所以民众只能贱卖自己所有,深受其苦。官吏自己经营则会包容奸商,从而豪吏富商囤积居奇,低价收购高价卖出,物价并没有稳定下来。

总的来说,四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否继续实施盐铁均输,是最终争论的落点,其后讨论都围绕这个问题,包括用以增加国家收入(用兵与否)、发展工商是否有问题以及盐铁均输的实施是否达到效果。但这三个问题其实很不一样,双方对于是否用兵的观点和理由都很简单,但其实用兵与否的考量因素很多,后面应该会继续讨论;工商问题的讨论很典型地反映双方的差异,大夫强调工商业促进经济、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而文学强调的是工商业会伤害农业,更重要也是更为关注的是,会导致人心的变动;最后关于政策的实施,这个问题相对更为现实,但是,也更可能只是借口,对于大夫而言,强调政策的便民目的,但政策的真正目的本就是敛财,对于文学而言,攻击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但是否只能取消这一政策,又是用什么去替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