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燎

阅读、回忆和记录

这应该是澳门史相关的第二本书,以及澳门博彩的第二本书,少见的题材,相对较高的完成度。

  • 澳门转向博彩,本来很希望看到的是澳门如何选择了博彩并且逐渐依赖于博彩,本书论述重点不在于此,但总体来说可以整理出一些线索。澳门转向博彩的核心因素是其原来的宗主国葡萄牙。早期的澳门,在葡萄牙人进入之后,是远东贸易的中心,当然有赖于葡萄牙人控制下的亚洲贸易体系。随着葡萄牙的衰落,澳门失去国际间贸易中心的地位,但仍作为清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一环,唯一开放的广州口岸不允许洋人居住,因此澳门成为最主要的选择。但是澳门并没有维护好这样的地位,开始转向走私尤其是鸦片贸易,期间于清政府和英国人的纠葛,最终随着英国割占香港,贸易转向了香港,澳门虽然是内地避乱的暂时居所,但主要的海外停留地已经转为香港,澳门再次被迫转型,从而选择了博彩。葡萄牙的衰落和英国的崛起似乎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葡萄牙的理念,宗主国对于澳门资金的攫取更是形成博彩依赖的重要因素,无论是鸦片贸易、博彩还是其后更为广泛的专卖制度,都试图从垄断征收稳定、高额的税金,从未从促进生产考虑。

  • 澳门与内地及华人,之前看的《澳门与英国人》总体就是一个感觉,香港的产生的直接因素,就是为了规避澳门,以及澳门与内地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博彩看澳门与内地的联系,澳门博彩的主要方式来自于内地,尤其是早期最为重要的闱姓,依托于科举考试才能运行,博彩的运营方主要是华商,博彩的购买方主要是华人,更为主要的是广东人以及由广东扩散出去的内地人(时至今日仍是如此,当然还有香港人)。这就形成了很特别的现象,广东禁赌,澳门的博彩收入就大涨,广东不禁赌,澳门的博彩收入很快就跳水。甚至可以从中看看现在的跨境交易,澳门的闱姓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流通内地,因为内地禁赌而澳门合法,赔付有保障,所以内地的私下赌局难成气候;当广东不禁赌时,尽管都能购买,当时如果内地的赔付不如澳门,澳门的票还是会自然的受欢迎;更为甚者,由于不禁赌时两边的闱姓都时专营许可制的,两边的运营商还会合作起来。在清末,澳门社会已经是华人为主,所以华人借用葡萄牙以规避清政府的律法,而葡萄牙人需要华人(华商)以维持统治,而博彩的专营制度(承充专营)让葡萄牙政府有可观的固定收入,让华商有充足的利润,双方各取所需,浑然一体。

  • 路在何方,博彩本就不只澳门独有,即使在本书涉及的时间里,内地和香港都曾经开放赌业,但澳门不同于内地,赌徒主要来自内地而不在澳门,又不同于香港,葡萄牙从澳门攫取资源的方式尤为直接,所以澳门发展博彩,既不看不到直接的伤害(来自于赌),又不受宗主国方面的阻止,所以在政策推行没有障碍甚至动力十足。但是无论如何博彩终究不是正常的产业,本书提到了博彩的影响极为玄乎,比如赌场吸收的赌徒成为清末的革命力量,澳门的华商应为博彩体系而在政治上更趋保守(革命倾向不明显)。除去这些,仅从经济上,澳门博彩本书受限于其他地区博彩政策的变化,受制于人员的流动;形成利益捆绑的远不止葡澳政府和博彩运营商,在博彩链条上的各类产业(如制票厂)和中介,依附于博彩发展的本地服务业,都难以摆脱博彩的路径依赖;最重要的是,当资源都聚集到博彩这样直接攫取资金行当,在其他领域发生技术进步是否可能?

时隔近两年,重新回归读书和写写写的常轨,希望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2021读过的书

stat: paper 7, e-book 6

2021年3月17日
[美]程麟荪,徐昂、袁煦筠译,近代中国的银行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英]乔纳森·哈斯克尔、斯蒂安·韦斯特莱克,谢欣译,无形经济的崛起,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

电子版:
郑子宁,东言西语,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

2021年10月4日
[美]安熙龙,陈晨译,马上治天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
赵利峰,尴尬图存,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胡川安,秦汉帝国与没有历史的人,联经,2021年

电子版:
谌旭彬,秦制两千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
兰小欢,置身事内,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虞云国,南渡君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杨讷,丘处机“一言止杀”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2022年1月1日
书屋杂志编辑部,横竖是水可以相通,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
[美]兰德尔·克罗茨纳,罗伯特·希勒,美国金融市场改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

电子版:
林军,胡喆,沸腾新十年,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年

近代事件很多,30、40年代的通货膨胀算得上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事件,但讲述当年从清代传统的金融形式向现代的金融业务发展的书不多见。这本书从时间顺利和专题两个维度探讨了当年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不但可以窥见早期的现代金融发展,不少地方还很容易联想起当下。

  • 近代金融市场经历数次变迁。清末大致是票号、钱庄、外资银行各占三分之一,其中票号主要是国内长距离的汇兑,以及对各钱庄的信贷,钱庄主要是本地的信贷和汇兑,外资银行主要处理国际贸易相关的业务;清朝灭亡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华资银行取代了票号,开始引入现代银行制度,金融市场大致是钱庄、华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三分天下,到了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近代银行迎来了黄金时代,钱庄实力弱受冲击而难以持续,外资银行扩张相对较慢,华资银行成为最主要的金融机构。

  • 技术和金融创新。票号最为根本的业务是汇兑,尤其是长距离的汇兑,其背后是两方面因素,清政府的库银依托票号转运,传统上

  • 政府力量和金融。

  • 关于金融监管。

最近在看老版的三国演义,有听了一些解说,这一篇还是从诸葛亮和王朗对骂的名场面说起。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中,描写了诸葛亮和王朗的这场军前对骂:

王朗: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
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亮:
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从对话的内容看,王朗强调汉失天下,曹操平定群雄,顺天应人,是天命所归,而诸葛亮对于汉末动乱,则强调宦官、割据势力所导致,并指责汉臣助魏,是谄谀之臣。这里便有一个核心的问题,王朝正统来自于哪里?是由于天命所归而成就的功业,还是由于传承而来的血统或者继承序列。事实上,汉献帝禅位于魏文帝,魏国已经获得形式上的正统,蜀汉反倒是基于血统联系自封皇帝。

传统上,记录三国时期的正史是《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赵翼的《廿二史劄记》对《三国志》的书写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陈寿仕于晋,晋承魏统,自然以魏为正统:

正统在魏,则晋之承魏为正统,自不待言。此陈寿仕于晋,不得不尊晋也。然《吴志》孙权称帝后犹书其名,《蜀志》则不书名,而称先主、后主。
阅读全文 »

流动性分层不一定是一种准确的表述,大概是指这么一种现象,中央银行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时,大型银行机构最直接获得资金(因为可以直接交易),而其他金融机构只能从大型银行机构获取资金,因此市场出现了分层,大型银行本身存款吸收能力强,流动性充足,资金成本低,而其他金融机构补充流动性渠道较少,资金成本高,还需要产生大量不稳定的同业负债(从大型银行融入资金),当然,更麻烦的是可能借不到资金。

一直以来流传着一种说法,流动性分层是由于国际收支盈余缩小,外汇储备不再增长,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扩张资产负债表,投放流动性的方式不再适用,因而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将向金融机构借出资金,实现流动性投放。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直接交易对手只有部分大型金融机构,所有造成了流动性分层。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由于中央银行是通过借贷调节流动性,主要的操作对手只能是部分大型机构,所以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不同,如果是通过买卖证券的方式调节,那么所有持有证券的机构都可以作为交易对手。借贷的方式还有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是金融机构本身的信用问题,除了限制了交易对手的可选范围,随着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的扩大,对小型金融机构债务的扩张可能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健康。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流动性分层来自于市场结构的作用,流动性投放方式的影响未必很大。外汇储备扩张的时期,银行向企业和居民买入外汇,然后向中央银行换取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所有金融机构都有机会和中央银行交易。但是,外汇业务的市场集中度甚至比存款业务更高,除了最大的几家银行,地方的中小银行在外汇业务规模都很小,而且还会有地区差异的问题,对外经济占比更高的地区受益更大。

但是无论如何,流动性分层的现象确实存在。近期BS事件,最大的影响在于打破了同业市场的刚兑,传言一时间各类机构似乎都不知道如何对同业的信用风险定价,于是就把各自认为风险较大的某类机构都排除出交易对手名单。随后,中央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据说效果有限。市场的异常应当很容易从交易量和价格上看出来,可是披露的交易量数据只是个总数,而受到影响最大的机构——某种程度上被市场剔除,所以也很难从交易价格上看出来。所以只能用一种不太直接的方式,看看市场上各类金融机构的信用利差,推断各类机构获取流动性的代价(从高等级到低等级,从能发债到不能发债的)。从数据上看,近一个月以来资金成本有所下降,尤其是最近半个月下降幅度很明显,但是信用利差扩张也很明显,城商行、农商行的存单利差上升了差不多50bp,AA+级以下的金融债也上升了接近20bp。
金融债利差
同业存单利差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德国”史,本书写于20世纪80年代,在那个时候回归过去,统一的德国只存在了短短的几十年,而本书的核心就在于这段短暂的统一的历史。

  • 如果说本书有一个主题,那应该是统一的德国的战略的变迁,战略一词还不够准确,准确的说是围绕着下面的问题,逐渐形成观点和演变:德国应当是怎样的国家?什么样的范围?衍生出的政体的选择和扩张与否的决定。似乎政体本身从未是关注的关键,但两次扩张的决定却是至关重要的。
  • 本书最主要的故事是这样的:普鲁士统一后的德国,在俾斯麦的之下,是一种基于普鲁士视角的观点,认为当时的德国控制范围已经足够大,但随后国内观点的转变,认为统一的德国应当更为完整,但最终陷入一战的泥潭,一战后的混乱,甚至一度有恢复君主制运动,实际上是希望从混乱和衰退中走出了,但最终发展成希特勒的时代,希特勒试图通过打败苏联获取欧洲的主导地位,最终失败。
  • 尽管统一的德国时期内部也发生了不少变动,但总体上,主导的仍是上述的进程,似乎德国从统一开始,就酝酿着一种想法,试图主导欧洲,所以导致了国内政权的变更,以及两次发动战争,或者更进一步说,德国的统一本身就是这一进程的第一阶段,只是第一阶段取得了稳定的成果而其他阶段没有。
  • 英国从来是欧洲的大国,但态度极为矛盾,一方面无论如何不愿意德国在欧洲占主导地位,或许由于不在陆地上,实际上不希望陆地上的国家被整合,另一方面,当时的英国已无力深入地干预欧洲大陆的争端。苏联成立得稍晚,二战后实际上控制在大半部分欧洲。美国也是有意思的,其实力早已达到相当水平,但二战前一直不太干涉欧洲事务,二战后却实际控制了相当部分。
  • 回到90年代以后,欧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否从此达成了某种均衡,德国是否算得上以某种程度主导着欧洲,苏联的褪去,是俄罗斯还是其他国家填补了他的角色,还是欧洲和美国的关系是否从冷战期间转变成其他形式。反倒是英国,似有似无地回复到当年的矛盾的状态,或者说,更倾向与从欧洲大陆中解脱出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