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燎

阅读、回忆和记录

按照惯例,读书记录放在本年度关于读书的第三篇之后,但这次放在第一篇,因为要设置一个新的模块,以更新技术性书籍的进度,具体进度放在LOFTER上,主要是为了及时更新。

年度读书列表:

  • 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在读
  • 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在读
  • 利息与价格:第2章 4.24/
  • 美国经济评论百年经典论文:未读
  • 汇率与国际金融(选读):在读
  • 机器学习:在读

2019读过的书

stat: paper 9, e-book 2

2019年6月30日
郑志军、李吉平,穿透中国债务,中信出版社,2018年
[德]塞巴斯提安·哈夫纳,周全译,从俾斯麦到希特勒,译林出版社,2015年
[美]保罗•克鲁格曼,海闻等译,战略性贸易与国际经济,中信出版社,2016年

e-book:
[美]魏斐德,梅静译,中华帝国的衰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

2019年5月17日
刘守英,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美] 柏文莉,刘云军译,权力关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

e-book:
罗新,从大都到上都,新星出版社,2018年

2019年4月24日
[美] 戴维·A.斯坦伯格,王宇译,汇率低估政策的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
王于渐,香港深层次矛盾,中华书局,2012年
潘蕊 等,数据思维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英] 高志,叶农译,澳门与英国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这本书中的澳门,实际只是与故事发生有关的地点,但多数事情的重点并不在澳门,副标题香港的前奏,香港出现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是故事告一段落的标准。至于英国人,则贯穿始终,英国人是故事的主角,同时也是那个年代西方最为典型的势力。

早期的澳门以及港澳的区别

  • 澳门曾享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当前的澳门最为主要的标志是博彩业,与之相比,其他经济活动几乎都不足道,但是澳门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曾享有的地位几乎与鼎盛时期的香港相同。至少在清中前期,澳门-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几乎唯一的窗口,其中广州主内,澳门主外,因为广州对外国人居住有严格限制(澳门实际限制更少),同时澳门做为葡萄牙治下,具有浓厚的多元文化色彩,除了中国和葡萄牙,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人。

  • 早期澳门与内地关系便与香港不同。 葡萄牙人自明代就获得澳门的治权,但实际上对于澳门的控制远不及后来英国人对香港的控制。清廷的一些要求,比如要求澳门驱逐英国人,比如禁止鸦片贸易,显示着澳门并非完全属于外国,而且澳门依赖于内地的日用品等物资供应,对澳门的禁运是一项极强的威胁。澳门的葡萄牙管理者在中外之间常处于中立,但又不得不依赖与内地。

  • 澳门和香港差异的形成。 除去地理优势的因素(实际上各有优势),葡萄牙、英国的差异以及进入时机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葡萄牙在明代进入澳门,当前中国还算强盛,西方还未兴起,葡萄牙并不具备多少优势,加上后来葡萄牙相对其他列强已经衰落,孤军远处,其治理并不完全,而且清廷不会愿意完全丧失影响力。香港则不同,其时两国实力尤其是海军的差异已经明显表现出来,英国对香港的占据清廷无能为力,英国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对于各国商人包括澳门商人的利益而言,自然具有吸引力,又不必像澳门那样处于双方争斗的中间。有意思的是,自香港早期建设开始,澳门就成为转移到香港的商人度假或备用的后花园。

东西方的碰撞

  • 英国使团和列强的诉求。 英国以及其他列强使节的故事流传比较多,更多集中在礼节上理解的冲突,所以发生了通译欺骗双方,官员将外文文书改成极为谦卑的语气,以至于为陛见的礼节争吵不休,而列强关心的贸易问题几乎不在讨论范围内。此后,各国采用一种折中的,与官方有所不同的方式与广州开展贸易,其中涉及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贿赂,贸易利益成为中外合作的基础,但实际上带来了一些误解,比如可能对贸易重要性有所误判。潜藏在贸易背后,实际上列强尤其是英国带有一些具有侵略性的诉求,比如对中国法律的抗拒,以及后来的割让香港,战争之前僵持的直接原因不来自于鸦片贸易本身,而是来自于对适用律法的无法协调。

  • 东西方的碰撞。 发生于澳门广州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东西方发展到其时的碰撞,对于清廷而言,列强也是蛮夷之属,理应服从天朝的要求,遵循天朝的礼节。对于贸易和列强,清廷的政策在于维持控制力,并减少国民与蛮夷的交往。对于列强而言,中国与其他殖民地或许有所不同,主要是国力和历史名声上的,但是无论如何,列强对于贸易利益有极强的诉求,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所以从一开始试图通过官方形式建立关系,而后以折中的形式开展贸易,乃至于用武力方式强行打开市场。直到多次冲突之后,中国对于列强而言,与其他殖民地的差异或许只有控制方式上的不同。这是两种认知体系的碰撞,最终引发武力冲突并由武力决定最终的处理方式,清廷不得不做出极大的退让。可是,不同文化体系、治理体系的差异一直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间的各类协调机制才逐步建立,但即使如此,冲突的处理仍受制于各方的实力和态度。

粤港澳大湾区的提法提了一年多,最终出来了一个规划,市场反映热烈,其实这个规划与以往最为不同的,是在于将香港、澳门和内地城市放到一起进行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特征如何,不同城市的重要性,至少是在规划中的重要性有什么差异,通过分词可以提供一个量化的视角。本文的分词分成以下两步骤:1)在规划文本中选取涉及某个城市的句子,由于自贸区在近几年推进改革开放有重要意义,也是大湾区改革方面的核心,因此广州、深圳、珠海的统计加上南沙、前海、横琴的数据。2)对选出的句子按城市分组,每一组句子不重复,但不同组之间句子存在重复,再进行分词。分词前加入部分本规划常出现的专用词,分词后删去停用词,包括一些规划中经常有到的推进、支持、探索,然后按城市分组统计分词情况,统计词频并输出词云。

城市 次数(句子) 次数(词)
香港 76 94
澳门 70 85
深圳 40 35
广州 38 40
珠海 31 19
佛山 9 8
中山 8 7
东莞 7 7
江门 7 6
惠州 6 5
肇庆 5 4
  • 从各城市提及的次数上看,香港、澳门涉及句子均超过70,远超过第三名的40,如果从词语提到的次数上,频率均在第三名的2倍以上,其实还有很多“港澳”这样的字眼,可以看到,港澳两地的地位确实十分特殊。
  • 规划中提到了4个中心城市,规划中略有差异,除了香港、澳门提及次数远远高于其他,另外就是珠海,广州、深圳、珠海涉及句子都在30-40之间,但是提及珠海次数只有19次,仅为广州、深圳的一半,主要是相当部分涉及珠海的内容直接提交横琴,一方面是自贸区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珠海的定位与澳门紧密关联。
  • 实际上还有一处有意思的地方,各城市按句子统计提及次数的排序和按词语统计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一处在于深圳和广州,提及深圳的句子对于广州,但是“广州”一词出现次数更多。
阅读全文 »

本文是承销商评级与债券信用利差——来自《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的经验证据(林晚发,刘颖斐,赵仲匡,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期)的一篇笔记。

这次讨论的是另外一篇文章,林晚发等(2019)关于债券承销商和债券信用利差关系的一篇文章。文章检验的重点在于,债券承销商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并且如何分离出信息效应(中介机构减少发行人和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和担保效应(承销商在处置债务风险时的作用)两个方面的影响。文章的3个假设对应于总效应、信息效应、担保效应,假设承销商评级(证监会评级)越高,相应地债券信用利差越低。

模型设计。针对两种效应的分离,文章采用以下的策略:1)寻找另外的一个变量——债券评级,这个变量综合反应了中介受获取的信息,从而包含了承销商的信息效应,于是采用债券评级对承销商评级进行回归,获取残差序列,残差序列与债券评级相关,但与承销商评级不相关;2)债券信用利差对债券评级和承销商评级进行回归,从而承销商评级项的系数不包含信息效应的影响,根据分析,主要是担保效应的影响;3)债券信用利差对承销商评级和第1)点得出的残差序列进行回归,由于残差序列和承销商评级不相关,从而承销商评级项的系数表示承销商对信用利差的总影响,再计算与第2)点担保效应的差异,可以得出信息效应的影响。

实证检验。文章的检验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准模型部分,对前述模型进行检验,第二部分是承销商评级影响的进一步检验,考虑了三个方面:1)企业所有制导致承销商评级的影响差异(分组回归得出的系数差异),主要是考虑不同性质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差异。2)是考虑检验承销商和企业信息质量的直接检验,采用盈余管理对承销商评级进行回归。3)是考虑承销商处置风险直接检验,采用预警指数对承销商评级进行回归,并对债务重组概率按承销商评级进行分组描述。三个方面从不同侧面再次验证了文章的结论,承销商通过信息效应和担保效应对信用利差进行影响,第1)点采用不同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差异验证信息效应,第2)、3)点分别验证承销商在信息不对称、担保方面的作用(但不直接涉及信用利差)。

稳健性检验。文章的稳健性检验讨论了四种情形,变换模型(采用差分形式的模型),增加控制变量(采用企业年限控制信息不对称),控制内生性(引入工具变量)以及采用替代变量(按市场份额区分承销商声誉)。对于文章的主题,内生性问题较为重要,是否存在一种情况,更优质的企业选择更高级别的承销商,文章采用行业平均的承销商评级作为工具变量,不过,这部分承销商评级采用的是虚拟变量(高/低),不知是何考虑。

总体上,文章的检验分成两部分,一是构造分离信息效应和担保效应的检验方法,二是对影响机制进行讨论。A通过不同渠道对B产生影响,这样的问题在研究中经常遇见,文章的启发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寻找中间变量,分离不同效应的影响,文章中中间变量信用评级完全包括了承销商的信息效应,是分离的基础;第二是文章的开展中,除了进行基本的检验,对于作用链条上的不同渠道,采用不同的变量进行讨论,充实逻辑链条的证据。

本文是金融结构与非金融企业“去杠杆”(谭小芬,李源,王可心,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2期)的一篇笔记。

有关背景

当开始着手考察一个问题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使得实证部分相对完整,对所考察问题提供尽可能确切的、直接的和全面的回答。开展研究的思路可以有多方面的考虑,下面这一篇文章,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模式。

去杠杆是近年来的经济政策的主题之一,不少研究将杠杆水平和金融危机联系起来,并且经常采用M2/GDP这样的指标来衡量宏观杠杆率水平。从而衍生出一种争论,对于不同金融发展阶段、金融结构(特别是间接融资占比)的国家,杠杆率水平的合意范围存在差异,从而各国之间的宏观杠杆率的直接比较不一定有意义。按照最为直接的思路,检验这种观点,可以直接采用各国直接/间接融资的相对比重,与其杠杆率做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直接的思路还难以支撑起一篇文章,还需要更多的工作,而谭小芬等(2019)这篇文章,则展示了一套完整的思路。

文章的处理

数据选择。 数据的选择实际上与思路的展开紧密相关,文章更为明显。做为最主要的考察指标,杠杆率采用的是47个国家的上市非金融企业数据。在金融结构指标方面,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结构(如间接融资占比),而是从金融市场化的角度出发,招了多个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降维(不过从指标选取上看,更倾向于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的比较,或许与数据源有关)。第三项数据是行业层面的数据,用以度量行业研发强度,文章一种有趣的处理是,行业研发强度统一采用美国上市企业计算出来的数据。

假设和模型。 文章遵循假说-检验的方式开展,一共考虑的四个假设,假设展现了全文检验的基本框架。由于采用了企业层面的数据,4个假说大致可以分为1)基本假设,平均意义上考察核心问题,即金融结构和企业杠杆率,同时除了一般意义的杠杆率,还区分了债务的期限;2)国家层面特征的影响;3)行业层面特征的影响;4)企业层面特征的影响。模型设置上是一般的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于后面三个假设,处理为相对于基准情况下金融结构影响系数的差异,采用交互项的形式进行检验。此外,控制变量的处理上,除了企业层面的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还增加了行业-时间效应和国家-时间效应(讨论3和4时,均采用虚拟变量)。

假说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的增强在促使国内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下降的同时会增加企业债务期限。
模型 xtreg lev l.finstr l.size l.roa l.tang l.growth l.taxrate save GDP CPI M2G budget FD IQ  GDPstr yr* asec*, vce(cluster id) fe
其中lve是企业当期的杠杆率,finstr是各国当期的金融结构,其余均是控制变量。
假说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结构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会随着一国储蓄率、经济增长模式、金融发展程度和制度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模型 xtreg lev l.finstr finstr_FD $X yr* asec*, vce(cluster id) fe
其中 X是前述的一组控制变量,FD是所考察的国家特征,finstr_FD是交互项,假说3和4的模型也是类似的。
假说3 金融结构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在不同行业间具有差异性,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的增加对创新型行业杠杆率的影响要显著大于其他行业。
假说4 金融结构对企业杠杆率的负向影响在高杠杆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同时二者之间的关系还会随企业股权结构、规模和盈利水平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稳健性检验。 文章采用了稳健性检验常用的几种方式,替代变量(采用金融结构的各项指标而不是第一主成分),改变估计方法(原文模型估计中采用企业聚类,此处采用国家聚类),改变样本(剔除企业较多的国家)。

总的来看,文章展现了一种实证研究开展的思路,对于国际比较的话题,选取多国企业数据,采用区分基准情况、国家、行业、企业特征的展开框架。此外,文章对金融结构指标的构造、对杠杆率指标的进一步拆分以及稳健性检验均有可借鉴之处。

2018年书单

2018年读的书,总体来说收获不多,上半年国外的历史类较多,下半年专业书较多,第三季度没怎么看书。

历史

  • 美国创世记
    我向来都不进去外国史,不过近年来引进的译本,至少在可读性上强了许多。美国开国史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其真正意义上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制度,更为神奇的是,这种制度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结合,最后催生了一个超级大国。本书对各类事件本身的描写不是太多,更多的还是背后思想分析。美国从脱离英国统治而“建立”,但似乎不是真正意义的建立国家,随着一次次的事件将其推进到接近现代国家的形式,但其中又逐渐远离了最初的部分设想。

社会学

  • 蝶变:澳门博彩业田野叙事
    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和港澳的经济数据打交道,对于澳门而言,核心的数据莫过于博彩业。这本书简直是澳门博彩业的百科全书,将澳门博彩业的方方面面,从赌场、赌戏、赌业各环节上的各种角色,博彩衍生出来的各色人员,详尽生动的写出来,书中大量引用当事人的话语,文字以一种近乎白描的形式呈现,读来仿佛与人聊天,只是内容聚焦在澳门博彩的故事。澳门的博彩业开展模式产业链较长,特殊的业务模式使得分享其利润的群体更大,但也是澳门与博彩深度绑定。全书极少有宏观意义上的描写,访谈的对象也都是中下层,读来更容易感受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各种人物的悲欢情感。平时接触的绝大多数都是经济学的研究,像这样以访谈内容为主体的作品几乎不涉及,能将研究做到这种程度实在是不容易。

经济学

  • “错误”的行为
    2017年的诺奖给了行为经济学,这本书作者将自传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只有真正的大牛才能够这么写)。行为经济学的各种观点实际上已经较为普及,在别的地方也多多少少能看到一些。做为以往主流的补充,一方面,深入理解行为经济学及其相关的各种“实验”,实际上都需要对基础的经济学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类科普作品提供了较容易理解的介绍,但如果要对这些结论加以运用,实际上还需要另下功夫。

  • 国际经济学:政策视角
    技术性的书,无论是基础的还是更高阶的,每次认真地去读,总会有所收获,知识“密度”虽然降低读书的快感,但绝对是值得的。上学的时候,国际经济学中只学过国际贸易的部分,后来有一门文献课,大概分成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三块,但终究没有成体系地学过,这也成为近年来研究上的一个心结,尽管写过一些文章,但总是停留在数据表面。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以政策为核心,分析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政策可以解决的问题,政策实施可能面临的问题,如果说政策是实务的一种,这本书算得上是一部指南。全书虽然分成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个部分,但总的来,还是更加关注贸易和实体部门,对于金融部门较少单独讨论,或许分成贸易政策和宏观政策更为合适。尽管以政策为核心,但全书仍是以经典的国际经济学理论展开,有助于构建这方面的知识体系,实际上,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从政策角度重新认识了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同时对国际收支调节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