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燎

阅读、回忆和记录

很久没有想起要写的生活类的文章,已经发布的16篇里面,读书系列的有9篇,上一次写读书以外的事还是两年前,话剧有3篇,今天这篇也是要谈谈一部话剧,话剧也差不多可以凑成一个系列。

在2016年之前,我没真正看过话剧,在知道的为数不多的话剧里,等待戈多是其中之一,三姐妹不曾听过,不过契诃夫的名字也不陌生。

  • 幸福是没有的,只是我们在期盼着它。整场演出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以大段大段的不时重复的对白推进,仿佛空气中也凝聚着沉闷,短暂打破这种沉闷的,只有两兄弟的荒诞和三姐妹的争吵。

  • 伊莉娜大概是剧中最清晰的角色,她抱怨着生活的无意义,抱怨着小城使她们精通多种语言的能力只能是无用的奢侈品,向往着想象中的莫斯科。她拒绝男爵,觉得只要到了莫斯科就会有真正的爱情。一场大火后,军队也撤走了,小城更加荒凉,她没有爱情却接受了男爵,不知是真心还是假意地满足于教员的工作,但此时男爵却在决斗中死去。

  • 不同于之前看过的话剧,这部剧看之前已经有些了解,所以看的时候对情节、内涵以至于表演方式都有些心理准备。有所准备也不总是坏事,更快地进入节奏并没有导致新鲜感的丧失。

  • 看到这部剧的介绍时,不由想起暗恋桃花源,同是两个单独的故事整合在一块。三姐妹和等待戈多在剧中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交集,最为明显的交集或许在于两组人物所不停重复的——“到莫斯科去”和“等待戈多”。

  • 莫斯科和戈多,就像是一件物品的不同名字。三姐妹不满于生活的沉闷、不满于小城的生活、不满于丈夫远不如想象,想起了童年的莫斯科,远方与从前,那是想象中的希望和幸福所在。而无所事事的两个流浪汉,怪诞的行为无不透露着内心的挣扎,仿佛是一个内心纠结的人,一边发狂般地呐喊“要做什么,找点事情去做”,另一边仿佛是下意识地回应“等待戈多”。

  • 这似乎是一个希望与绝望的故事,沉闷的生活让人产生对幸福的向往,但是沉闷的生活中消磨的光阴、突如其来的事故,又使得幸福就像戈多一般只是永远不会出现的符号。流浪汉每次面对问题,总能以等待戈多应对,恰是这种虚幻的希望成为绝望的开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读书计划时间,仿佛是刚进入新的一年,居然已经是三月了。今年本来有很多计划,在心里过来一遍又一遍之后几乎都删掉了。

读书计划大致分成专业部分、技术部分和其他部分:

专业部分

  1. 货币政策
  • 货币政策框架基础(DSGE)
  • 利率政策的讨论
  • 货币政策中异质性问题的讨论
  1. 资本流动和汇率
  • 国际金融基础模型
  • 资本流动的典型研究
  • 开放宏观下的汇率、币种选择
  1. 其他议题
  • 政府角色和中央地方政府问题
  • 财政性存款及财政
  • 数字货币
  • 房地产、房地产与金融
  • 博彩业与荷兰病
  • 城市、区域和人口

技术部分

  • 资产投资、股票和量化投资
  • 衍生品和金融风险
  • 机器学习、贝叶斯编程
  • python开发

其他部分

  • 历史:唐宋变革、士族
  • 历史:中国以外的历史
  • 哲学:入门与自然权利

2018读过的书

stat: paper 17, e-book 5

2019年1月1日
刘昭瑞、霍志钊,蝶变,商务出版社,2017年
[美]理查德·塞勒,高翠霜译,赢家的诅咒,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
[美]刘子健,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美]亚当·库哈尔斯基,尹辉译,完美博弈,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
[美]莫迪凯·E.克赖宁、唐·P.克拉克,丁斗译,国际经济学:政策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电子版:
韦力,见经识经,新星出版社,2018年


2018年12月4日
左丘萌,到长安去:汉朝简牍故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日] 西嶋定生,顾姗姗译,秦汉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马骏、管涛等,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年

电子版:
姜狼,逐鹿天下,现代出版社,2011年


2018年6月6日
[美]理查德·泰勒,王晋译,“错误”的行为,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电子版: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18年4月27日
[日]浅实田,顾姗姗译,东印度公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张明扬,天命与剑,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
[美]L·兰德尔·雷,张田、张晓东等译,下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韦森,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逻辑,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

阅读全文 »

第二年写这个书单,主要是总结这一年读过的比较有意思的书。

2017年书单

经济

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货币政策方面有一个系列的书,这是第三本,但也自成体系。除了内容上的创见,本书极为独特的还在于文字的风格,讨论货币政策的文章有两种常见的风格,一种是典型的学术研究,货币政策做为宏观经济学的热门话题,有大量的文献进行讨论,这类文章虽然严谨但终究有一定阅读难度,依赖于文献的熟悉程度。另一种是市场上的研究报告,也包括一些财经杂志,这部分文章通常就事论事,失之浅薄,当然也不乏在材料、观点整理上较为出采的文章,但整体来说严谨程度不足。本书正好融合了两者的优势,在保持严谨研究要素的同时,文字上也极具可读性,而且相比单独的文章,本书更是由问题引导,构建了从多个角度对货币政策的考察。

拯救全球经济:方向、策略和未来

Rethinking Macroeconomic Policy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

大国大城

本书讨论的中心是城市,阅读日久,但依然记得全书围绕对限制大城市人口规模这一命题的探讨,或者说批评所展开。

历史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读书笔记

这是美联储费希尔(Stanley Fischer)在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独立20周年会议上的一篇演讲,主要讨论了三部分内容:货币政策的多个方面(中央银行独立、政策透明度和政策工具),比较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在最后贷款人角色方面的差异,以及有关中央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讨论。

货币政策

目标独立与工具独立

目标独立是指设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自由,工具独立是指自由选择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政策目标。1997年5月,英格兰银行获得工具独立,这是美联储一直都拥有的。在新的规定下,由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MPC)而不是财政部设定政策利率。货币政策委员会在价格稳定方面被给予一个明确数值的通胀目标,在实际经济活动方面被给予隐性的潜在指标,因此,英格兰银行从1997年获得工具独立但不是目标独立。而美联储含糊的法定目标赋予其相当程度的目标独立。当前FOMC(美联储的公共市场操作委员会)和MPC都具有2%的通胀目标,但这两者在法律意义上不一样。英国的通胀目标由财政大臣设置,而美国由FOMC公布长期目标及货币政策策略(从2012年开始,每年发布)。在实践上两家央行的政策目标差异很小,但决定方式有微妙的差别,到目前为止,这种差异尚未造成货币政策方式上的分歧。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工具独立同时目标不独立的方式仍然很好地维持。简单而言,这种方式有以下特点:一是工具独立要求中央银行为达到法定目标,通过技术判断做出最适当的工具设计,通常基于央行的分析并由货币政策委员会讨论决定。二是货币政策决策旨在影响经济体范围的利率和总体经济行为。财政政策则不同,通常采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以达到分布的或特定区域的目标,因而通常直接与立法相关。三是当法定目标包括价格稳定时,中央银行工具独立意味着货币政策不应当根据收益或者财政当局的财政需求制定。历史上,这是中央银行独立的最重要部分。 四是排除货币当局一种可能的行为,即寻求短期经济繁荣同时永久推高通胀。五是寻求避免不受欢迎的低通胀,通过执行通胀目标,政策委员会在需要时采取措施避免通胀持续低于目标。

阅读全文 »

时常感觉充满期待的书都没讲太多有价值的东西,反倒是本想用来消遣的书,常常会遇见一些很有意思的。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这样的话题离不开广为流传的“唐宋变革”,“唐宋变革”很重要的一点是从宋代开始,社会体系脱离了汉代以来的士族门阀式的贵族色彩。但是,这些士族是怎么消亡的,一种典型的观念是科举的产生改变了选官制度,似乎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本书则提出了一个观点,在这种渐进式制度变化的背后,在晚唐产生过一次突变。简单而言,黄巢之乱及其后的动荡,导致了士族门阀的消亡。将如此重大的体系上的转变归结于一次动乱似乎很难让人满意,因而全书的大部分在解释这种解释成立的前提。

  • 士族门阀起源于汉代的豪强和经学世家,在魏晋南北朝由于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形成了许多延续数百年,具有政治优势的家族,但实际上这些家族也在不断变化。到了唐代中晚期,大致形成了数百个姓氏+郡望确定的家族。由于承担得起墓志的花费的家族有限,出土墓志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被列为“禁婚家”的“五姓七望”和次一级的数十家族,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这一结论意味着,上层被少数家族所垄断。

  • 第二个重要的结论在于权力分布。国家的权力中心在于长安和洛阳,官员聚集于两京附近是较为容易理解的。但是,如果姓氏+郡望的家族定位模式,隐含着家族势力的地理分布,却与中晚唐时期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大部分的家族居住在两京及附近地带,在地方上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力存在。家族的政治优势需要依靠与两京或附近地带居住家族的联姻而形成维持。这种两京对政治的垄断表现为,其他地区的精英难以成员国家的高层官员,而优势家族的成员,一旦脱离了两京地带,这种优势也会丧失。这一结论进一步指出,最为重要的家族聚集与两京附近。

  • 尽管以上两个结论为最终的解释提供的足够的基础,本书还重点讨论了藩镇。黄巢之乱前,除了河北藩镇外,唐代藩镇逐渐由中央控制,高级官员和幕僚的任命往往出自中央,地方家族只能占据低级职务及较为次要的武职。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藩镇并没有培育足以与两京家族相比的地方家族的环境。由于高级职务被两京家族所控制,藩镇征辟这种选官制度实际上更有利与两京家族成员的晋升。但是,河北藩镇的独立,使其官员和文化都异于大部分地区,这也是唐宋差异的原因之一,因为宋朝的起源与河北有关。

少数家族垄断了主要的高层职务,同时这些家族又主要聚集在两京附近,所以当黄巢之乱发生时,大规模的屠杀和持续的动荡,在肉体上对士族阶层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残留的部分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关系网络。

尽管本书给出了较为完整的逻辑链条,将黄巢之乱在士族消亡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到如此程度总有些让人不适,就如同提起黄巢之乱一般的简单粗暴。其实从论述链条上,最为难以理解的是,士族为什么向两京附近集中,同时放弃地方影响力,以及宋代以后这种向政治中心集中的趋势如何转变。两京家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聚集的原因,但是这可能有循环因果的问题。类似的动乱对士族体系的打击有类似的先例,南朝侯景之乱便极大地打击了传统南方士族的实力,尽管隋唐由于继承了北朝的政治遗产,限制了南方士族,但侯景之乱的冲击理因为时人所认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