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燎

阅读、回忆和记录

2017写过的笔记


2017读过的书

stat: paper 22, e-book 0

2017年12月31日
[日]冈田英弘、神田信天、松村润,王帅译,《紫禁城的荣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美]克里斯托弗·海耶斯,张宇弘译,《精英的黄昏》,2017年

2017年10月29日
伍戈、李斌,《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年
高小勇主编,《经济学视角下的人类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年
[美]邹至庄,徐晓云、牛霖琳、石长顺译,《中国经济转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
[土]丹尼·罗德里克,刘波译,《经济学规则》,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


2017年10月9日
[美]谭凯,胡耀飞、谢宇荣译,《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美]斯图亚特·戈登,冯奕达译,《极简亚洲千年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
泽维尔·弗雷克萨斯、拉克·莱文、何塞-路易斯·佩德罗,王擎 等译,《系统性风险、危机与宏观审慎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
约瑟夫·加侬、马克·因特施维格,李晨乐、王丽繁译,《浮动汇率》,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年


2017年7月23日
[美]诺兰·麦卡蒂、基斯·T·普尔、霍华德·罗森塔尔,蔡拥民译,《政治泡沫》,华夏出版社,2017年
陆铭,《大国大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美]邹至庄,《邹至庄解说中国经济》,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
[英]奈吉尔·巴利,何颖怡译,《天真的人类学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017年5月24日
[美]理查德·K·莱昂,王玮、马明译,《汇率决定理论的微观结构方法》,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
[法]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印]拉古拉迈·拉詹、[美]肯尼斯·罗格夫、劳伦斯·萨默斯编著,鲁冬旭译,《拯救全球经济:方向、策略和未来》,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英]马丁·沃尔夫,冯明、程浩、刘悦译,《转型与冲击》,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
章奇、刘明兴,《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格致出版社,2016年


2017年3月17日
[美]本·伯南克,蒋宗强译,《行动的勇气:金融风暴及其余波回忆录》,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美]威廉·伊斯特利,姜世明译,《经济增长的迷雾》,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美]F.S.米什金,S.G.埃金斯,杜惠芬译,《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Knoll, Katharina, Moritz Schularick and Thomas Steger. 2017. “No Price Like Home: Global House Prices, 1870-2012.”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7(2): 331-53.

原文摘要中提到,房价实际上从二战以后从出现显著的长期上升趋势,而土地价格可以解释房价变化的80%。那么将会有三个问题:1)这一结论如何得出(本文的方法);2)土地价格又是由什么决定;3)土地价格和房价之间是否有内生性。

房价指数

本文通过14个发达国家1870年-2012年的房价数据构建了一个全球房价指数序列。数据构建方面主要面临4方面的问题:地理范围、建筑类型和风格,价格来源,以及针对住房质量和构成的改变进行调整。住房的质量改变是最主要的问题,在这100多年间,住房配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选用数据尽可能覆盖更大的地理范围,保持住房类型的相同,并选择存量住房的价格而不是新建住房。

房价总体趋势

如图所示,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房价总体保持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随后房价打破了其长期范围并迅速上升,价格曲线在80年代以后变得尤为陡峭。总体上,二战前房价名义增速1.5%,实际增速1%;二战后名义增速6%,实际增速2%。

房价总体趋势

针对房价指数,本文从4个方面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一是论证总体指数能否体现不同子样本的特点;二是讨论总体趋势是否会由于住房质量的改善而出现估计偏差;三是房价的发展是否只是指数对象从农村到城市的一种假象;四是房价上升是否主要由于城市的扩张。

子样本

本文的指数是通过简单平均计算,而通过GDP加权计算在趋势上仍是类似的。由于14个国家中欧洲国家的比重较大,因而出现在20世纪前期实际房价的停滞,这可能是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破坏的影响,而实际上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则没有这种情况。

质量改善

二战后的大部分数据都是经过质量改善调整的,因此影响不大,主要问题是二战前的数据,并且二战前后住房质量有明显的改变。存量住房的构成可能会受到城市化和经济周期的影响,比如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大量的低质量住房,但进行交易的住房的质量构成方面没有太多数据。通过可获得的质量数据进行调整后的结果显示,房价的变化趋势上与原来的估计一致。

构成转变

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经历了城市化,如果房价数据的对象从农村转向城市,可能会推升房价,因为城市房价更高。但实际上,指数中纯粹城市房价的样本比重越来越少,主要是因为早期的数据主要考察城市房价。

城市和农村价格变化

20世纪后期房价的迅速上升是否可能是一个城市现象,因为城市的吸引力逐渐上升,本文对城市和农村进行了比较。多个国家的数据显示,农田价格的走势与城市房价极为类似,房价的迅速上升不仅仅是城市现象。

长期房价的分解

由于住房由土地和土地上面的建筑两部分构成,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Cobb-Douglas函数对房价进行分解,
$$\frac{p_{t+1}^H}{p_t^H}=\left(\frac{p_{t+1}^Z}{p_t^Z}\right)^\alpha\left(\frac{p_{t+1}^X}{p_t^X}\right)^{1-\alpha}$$
其中,H是住房,Z是土地,X是建筑。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建筑成本的上升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随后保持基本稳定;而土地价格的在20世纪后期则出现迅速的增长。各国在不同时期土地的产出系数有所不同,总体来说接近0.5。通过这一公式测试1950年到2012年之间房价的增长,其中土地贡献达到84%($\alpha=0.5$),$\alpha$取0.25,土地价格对房价的贡献仍达到76%,同样的在不同国家也有所不同,英国为73%,芬兰达到96%。

推论

前面两个重要结论,1)20世纪中叶前房价基本稳定,20世纪后期开始房价迅速上升;2)近几十年来房价的迅速上升主要来源于土地价格的上升。

土地价格是否上升

现有文献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土地价格上升是由于经济增长;二是土地供给依然充足,房价迅速上升将会随着土地供给增加而回调。本文显示了二战以来的土地价格持续上升,如果土地价格和建筑成本都在上升,对于房价上升的供给反应可能不会降低房价,因而基于土地价格可能稳定,从而认为住房供给的长期价格弹性较高的观点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财富收入比

财富收入比被用来衡量收入不平等,Piketty的《21世纪资本论》强调发达国家20世纪后期财富收入比不断上升,并推断资本收入比将继续上升。然而有文献指出,财富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住房,除去住房部分,财富收入比基本稳定甚至下降。本文为后一种观点提供了支持,如果财富表示为$W=K+P^Z Z$,即使资本收入比不变,房价的上升也会推高财富收入比,而前述的结论显示了,土地价格的上升在财富分配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其他效应

土地价格可能直接影响经济,有文献指出土地的聚集效应。土地价格的上升使得企业更为集中地生产,生产密度的上升通过技术溢出途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016年的主题是北京,期间也去了青岛和天津,不过青岛的两天天气不好,没有什么好照片。2015年底在景山和北海公园的两张也收了进来。

1
一直觉得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恰好为只有秋天在北京的时间最少。这是12月初的照片,在泗上村附近的一个湖,当时已经是初冬了。

2
第二年遇见北京的雪,这是雪后的中午,和上一张是同一个地方,早了10天,还有些深秋的气息。

3
和上一张是同一个时间,满池的枫叶被吹到一角。

4
出差经常到的地方是莲花池附近,那是8月底特地过去一次,荷花的照片都不小心删掉了,这个角度的日落还不错。

5
这是5月初在凤凰山顶上,当时是单位的活动。

6
4月份病了一场,正值玉渊潭的樱花节,樱花很是漂亮,但没有拍好。好在见到难得的夕阳。

7
1月份刚到北京的时候,还不是很熟悉,第一次走得稍远是去八大处,也是冬天里少见的好天气。

8
到北京人艺看过那几次话剧,更多是在小剧场里,首都剧场实际上只去过一次,那是4月的时候,白天逛完故宫。

9
7月最后一次去北京人艺特地提前去看戏剧博物馆,这是茶馆的布景。

10
除了北京人艺,国家大剧院也去过几次,3月初第一次去的时候拍下的,一场歌剧的布景。

阅读全文 »

去年年初开始记录下读书的进度,还有一些别的内容,虽然效果没有想象中的好,但也确实有所收获。
开始写之前看了看去年列出的话题,一直以来我感兴趣的方面多在一定范围内,只是慢慢地了解得更为细致一些。

与去年类似的,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领域和工作相关的领域。

  •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 经济增长
  • 经济周期的刻画
  • 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制度
  • 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
  • 微观:机制设计
  • 计量方法应用
  • 文本分析和统计学习

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内容准备详细地了解:

  • 零利率约束(ZLB)
  • 古诺模型及其拓展
  • 经济波动中如何嵌入金融部门(DSGE模型)

这三个话题准备写成综述的形式,最主要的是第二个。

此外还有一些不是那么重要的:

  • 农业发展和农业工业化
  • 人口、劳动和社会保障
  • 制度经济学
  • 历史类的,尝试梳理
  • 其他想读的,比如社会学、国际关系的

写在前面
今年以来,在不同的环境下,零零散散地,最终还是读了一些书,其中一部分还写了笔记,这里集中评论。

2016年书单

历史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说起藩镇,尤其是中晚唐的藩镇,自然地想起一种分裂的状态或者是趋势。本书以藩镇为视角,仔细梳理的几处主要藩镇群的形成和变迁,其重点则在于讨论的是唐代安史之乱后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构,一方面,在中央势力弱化的情况下藩镇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央力所不能及的区域,藩镇可以作为一种屏障。与此同时,作为地方势力的藩镇,其结构也发生变化。本书读起来有几分抽丝剥茧的感觉,上一次还是读的《东晋门阀政治》有这样的感觉。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孔飞力是大名鼎鼎的海外汉学大师,作品很少但是极具影响力,本书就是其中之一。现代中国在直观上似乎与传统(古代)中国截然不同,但是本书指出了那些根本性进程——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国家与地方社会的议题——的历史渊源。本书讲了一系列相关的故事,最让人叫绝的莫过于把晚清的暴乱与49年以后的治理联系起来。清代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存在中介阶层——地主或者胥吏,损害了国家财政的根源,并且在新中国出于资源的问题而被解决。可是如果从当前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进程,地主作为更独立的中介阶层不复存在,但是中介阶层是否存在其他的形式?

经济金融

债市无疆——离岸债券市场走过50年

这本书在北京工作时获知的,本书写的是欧洲离岸债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其中自然包括许多制度安排的演变,基础设施、监管、行业组织等等的建立和变迁。但更为让人关注的是,离岸债券由于监管限制较少等方面的原因,其创新发展的历程极为精彩,在不同条件下催生出来的纷繁复杂的债券类型,这些债券类型创造源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发行或者投资主体的需求,甚至有些看似充满想象力的创新。某些债券尽管一度出现,但是在多年以后,当市场环境更为合适时才开始发展壮大。有些可能带来种种后果,但是作为紧跟市场发展的离岸债券市场,其作用已经远远不止是一种单纯的融资工具,透过这些历史,可以看到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为何影响在经济生活的各方面。

房债

最后的一本书是这个列表中最后读的,却也是最为精彩的。金融危机“成就”了一大帮写作者,大多数都是灌水的风格,本书却完全不同。本书始于一个问题,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都出现债务的快速增长,显然导出两个问题:债务增长如何导致危机,以及为什么出现债务增长。剩下的部分就围绕这两点展开,一是债务在不同财富阶层中的分布,出现债务危机时的反应,经济体中的摩擦扮演的角色,二是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金融市场的失序和泡沫形成的过程。这样看来,论证过程与数学分析常用的“分析”十分相似。从参考文献上看,这种论证过程有大量文献支撑,或者说,整体上就是一篇大论文。

读书笔记

前几天坐在车站等车,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不确定性更大的情况下,低阶层的人是不是更有机会进入上层。当时一个大概的思路是这样的,由于不确定性很高,拥有更多信息的高阶层也很可能遭受重大损失,同时收益方差很大,所以少量的低阶层的人反而能够进入上层中。

不做具体的模型分析,就用python模拟一下,假设经济体中有100个人,其中上层30,下层70,这种阶层是固化的,比如只考虑血缘,上层永远比下层更有优势。具体的优势表现在,做选择的时候,下层需要先经过一个通道,才能进入选择环节。选择环节会使得财富上升或下降,但是不能进入选择环节,财富则会下降。

阅读全文 »
0%